身體需一定的糖分,可優先選擇來自水果、蔬菜中的「天然糖」。
圖/123RF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營養資訊充斥的時代,許多流行的飲食建議未必適合每個人的健康需求。Health.com報導,以下是常見的9個營養迷思,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飲食決策:
1.碳水化合物是敵人
碳水化合物是身體重要能量來源,完全避免可能導致營養不足和能量低落,並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體重增加的風險。碳水化合物的營養價值有所區分,精製糖和加工零食等簡單碳水化合物通常缺乏必要營養素,易讓血糖快速上升;而水果、蔬菜、全穀物和乳製品等複合碳水化合物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提供持久能量,並有助控制血糖。
2.晚上吃東西會變胖
體重增加的關鍵在攝取的總熱量是否超過消耗的熱量,而非進食時間。此外,晚間進食可能導致選擇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物,如零食和甜點,這些行為才是體重增加的主因。因此,關鍵在控制總熱量攝取,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而非單純限制進食時間。若晚上飢餓,建議選含有纖維、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高營養密度食物,如堅果、優格或全穀物,不僅有助控制飢餓感,還能促進睡眠品質,避免過度進食。
3.所有加工食品都不好
並非所有加工食品都對健康有害。例如冷凍蔬菜這類加工食品,不僅方便,還可以是營養又省時的好選擇,有助於在忙碌時也能輕鬆吃得健康。完全避免加工食品可能會很難找到符合生活需求又合口味的食物。
攝取足夠營養 減重需顧健康
4.無麩質食品更健康
除非患有乳糜瀉或對麩質不耐,否則無需刻意避免麩質。許多無麩質產品可能缺乏纖維和其他重要營養素,並不一定比含麩質的食品來得更健康,大多數人需要含有纖維和維生素的常規含麩質食品。
5.所有熱量都一樣
許多人認為所有熱量都是一樣的,減重只需計算攝取與消耗的熱量。
然而,來自不同食物的熱量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同。營養密度高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提供更多維生素和礦物質,而加工零食則可能缺乏這些營養素。專注於熱量攝取而忽視食物品質,可能導致營養不足,影響健康。
6.少吃一餐有助減重
當你跳過某一餐時,身體會進入飢餓模式,開始儲存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這會讓新陳代謝變慢,長期下來反而更難減重。此外,更可能感到極度飢餓,而在下一餐過度進食。定時攝取均衡的餐食有助維持能量和控制食欲。
7.所有脂肪都會讓人變胖
認為所有脂肪都會讓人變胖,其實是不正確的迷思。脂肪分為「健康脂肪」與「不健康脂肪」。健康脂肪,如酪梨、橄欖油和堅果中的脂肪,能有飽足感,並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不健康脂肪則常見於油炸食品和加工零食中,若攝取過多,體重可能會上升。長期來看,完全不吃脂肪或某一類脂肪並不現實。
選蔬果天然糖 少攝取添加糖
8.應完全避免糖分
雖然攝取過多糖分對健康不利,但「應該完全避免糖」其實是個迷思,身體仍需一定的糖分作為能量來源。重點在於控制「添加糖」的攝取量,並優先選擇來自複合碳水化合物中的天然糖,例如水果、蔬菜、全穀類和乳製品。
9.攝取大量蛋白質就能增肌
蛋白質對肌肉生長至關重要,但僅靠攝取蛋白質不足以增肌,結合適當運動訓練,才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如果只是吃大量蛋白質卻沒運動,身體無法充分利用這些蛋白質,反而可能將多餘的部分轉化為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