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昨飆出37°C高溫,高溫持續拉警報,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至今已有310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比去年整個5月共計170人次大幅增加了8成。國健署提醒,熱傷害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外,在室內也可能發生。
國健署提醒,保持良好空氣流動是避免熱傷害最好的方法,另一重點是適時補充水分。另外,不論在室內或室外,若是產生頭暈不適、全身虛弱無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及體溫升高等症狀,都要注意是否有熱傷害之可能,若症狀加劇則應盡速離開高溫環境以及迅速就醫。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主任李宜恭表示,造成熱傷害的原因有3個,包括連續幾天高溫溼熱、溫差變化大、攝水不足。「環境溫度不斷升高時,如果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就會引發一連串暈眩、頭痛、嘔吐、虛弱、心跳加快等身體不適。」他說,改善方式是讓身體立即降溫。
據國衛院研究指出,超過35°C極端高溫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其機制是高溫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血液濃稠,導致缺血性心臟血管疾病。
李宜恭指出,熱傷害的定義包含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等,臨床觀察,就診民眾以「熱衰竭」居多,主因是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血液循環衰竭。他強調,如果核心體溫上升到40°C,嚴重時可能會意識改變,變成中暑。
夏天要多喝水,每天分散時間喝足2000至3000cc,維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
李宜恭提醒,在室內吹空調也會讓體內水分散失,掌握「少量、多次補水」原則;出門前或運動前,也先補充水分,而非等到流汗才補水。另外,也要防曬,降低皮膚曝晒風險,減少熱傷害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