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正值夏季初始,溼熱之氣生發,易誘發皮膚紅腫、搔癢,可適量食用紅豆等祛溼食材。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8個,今年落在國曆5月21日。「小滿」之名,源於古人觀察稻穀在此時穗粒初結、尚未飽滿,故稱「小滿」。小滿節氣正值夏季初始,溼熱之氣已悄悄影響我們的身體。中醫師指出,小滿養生首要去除體內溼氣、預防中暑,飲食則應避開油膩、冰冷,方能養脾健胃。
中醫師周亞錚指出,俗諺說:「小滿天,雨水相趕」,意指此時節降雨頻繁,天氣悶熱潮溼,正是梅雨季節的開端。從中醫觀點來看,隨著小滿節氣的到來,天地萬物蓬勃生長,氣候逐漸炎熱潮溼,容易影響人體健康。
小滿時節天氣悶熱潮溼,最常受到「暑、溼、熱」影響,引發身體不適。常見症狀包括食欲不振、腹脹、大便黏滯或解不淨感、身體沉重、倦怠乏力等症狀。
溼熱困脾 當心皮膚問題
中醫認為,此多與脾氣虛弱、溼濁內生有關。「脾為生痰之源」,若傷脾胃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溼內停,便容易形成「溼熱困脾」。悶熱氣候,使得溼熱上蒸肌膚,容易誘發或加重各類皮膚問題,如溼疹、蕁麻疹、香港腳等,表現為紅腫、搔癢難耐,甚至滲液結痂,讓人坐立難安。
中醫師陳欣如表示,小滿過後,氣溫明顯穩定升高,但晝夜溫差大,若碰到降雨,氣溫下降會更明顯,差距可能在10度以上,需小心著涼;尤其晚上睡覺時,不要因為悶熱,而將空調設定低於25度,或用電風扇直吹身體。
勿因消暑 過度食用冷飲
她建議,電扇要對著牆面吹,幫助室內空氣循環,並將冷氣溫度設定26度以上。雖天氣炎熱,但體質較虛弱者,或有高血壓、關節炎等病史族群,不宜洗冷水澡,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陳欣如提醒,入夏後「內外溫差」變大,進入冷氣房前,建議先在交界處適應溫度,且記得將汗水擦乾;勿在短時間內,以牛飲方式灌冰水,防止中暑發生。
隨氣溫升高,小滿也進入中暑高風險期。周亞錚說,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兩類,兩者皆因暑熱,影響人體調節機能。「陽暑」:多發生於烈日曝晒後,或高溫溼悶環境中活動者,症狀包括頭暈、面紅、口渴、大量出汗、心悸、煩躁甚至昏厥。「陰暑」:常發生在頻繁進出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或為消暑而過度食用冷飲,造成汗出不暢、熱氣無法宣洩,困於體內而中暑。常見症狀有身體發熱但無汗、四肢痠痛疲倦、噁心想吐、食欲不振、頭暈頭痛等。
養生原則,以健脾祛溼,預防皮膚問題為主。飲食禁忌為少吃油膩、冰冷、重口味食物,避免加重溼熱。脾胃為「後天之本」,調理脾胃有助代謝水溼。避免油膩、冰冷食物,選擇健脾食材如山藥、白扁豆、薏仁、茯苓。溼熱易誘發皮膚紅腫、搔癢,應避免重口味、奶類、甜食,適量食用薏仁、紅豆、冬瓜等祛溼食材。
小滿節氣食療推薦:「健脾祛溼湯」以山藥、薏仁、白扁豆、茯苓煮粥或湯,溫和調理脾胃,促進水溼代謝;「清熱祛溼湯」以紅豆煮湯、冬瓜燉湯,清淡利溼,適合溼熱體質。惟薏仁性涼,孕婦、慢性病患者或體質偏寒者需諮詢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