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佛法的根本精神在於慈悲,一切菩薩的發心,也由大悲而起。圖/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提供
文/星雲大師
隨喜的道德,在日常生活中都能隨時隨地去實踐。譬如點頭招呼,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讚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當我們吃到珍餚美味時,請朋友來共嘗,會覺得食品的味道更芬芳。當我們聽到金玉良言時,轉告朋友一起分享,會感到人生的境界更寬廣。而若能將佛法的法味珠璣,布施給自己的朋友,甚至一切眾生,我們的生命會更美化,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了。
(二)慈悲的道德生活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一個偉大的聖人,他的偉大不是高高在上的偉大,他的偉大是慈悲的自然流露。他的弟子眼睛失明了,要穿針縫衣,佛陀看到了,告訴失明的比丘說:「我來幫你穿吧!」並且一針一線地為弟子把衣服縫好。有病的比丘要喝水,佛陀知道了,親自倒茶給病比丘喝。佛陀並且還時常服侍重病的弟子,甚至汙穢的糞尿、膿血,也毫不嫌惡,親自加以清理。偉大的佛陀,他的慈悲,彷彿和風煦日,不分貴賤、高下,普及於一切。慈悲就是佛法,佛陀躬親實踐,是我們最好的啟示和典範。
唐朝的智舜禪師,在外行腳參禪。有一天,走到一片山林,禪師坐在樹下養息。忽然遇見一個獵人,打中了一隻野雞,野雞受了重傷,逃到禪師的座前,禪師以衣袖掩護著這隻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久,獵人跑來向禪師討回野雞,「我的野雞呢?還給我!」
「牠也是一條生命,放過牠吧!」禪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著獵人。
「你知道,那隻野雞可以當我的下酒菜嗎?」
獵人一直和禪師糾纏,禪師沒辦法,拿起行腳時隨身攜帶的刀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說道:「這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的重量?你拿去做下酒菜好了。」
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捨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到印度邊疆地區去弘法,經過了很多年,非常想念佛陀,就派小徒弟億耳去拜望佛陀。億耳到了佛陀那裡,佛陀親切的招呼他,並且吩咐弟子說:「在我的房間加一張床,把我的棉被分一半給億耳,今晚讓他和我住在一起。」
佛陀那麼偉大,一個小小的徒孫億耳,須要佛陀費那麼大的心思來照顧嗎?佛陀的慈悲如春暉般的細微、溫暖,他親切的對待億耳,不僅招呼小徒孫,並且安慰遠在蠻荒弘法的弟子迦旃延,讓他知道:你雖然在邊地,但是你的弟子到了我這裡,我彷彿看到你一樣,重視他、熱忱地待他。佛陀這樣做,不僅億耳歡喜,迦旃延也會覺得無比的欣慰。
佛陀就是這麼慈悲而又具有人情味的聖者。在《阿含經》裡,記載許多佛陀慈悲的事例。佛法的根本精神在於慈悲,一切菩薩的發心,也由大悲而起。悲一切眾生的苦難,而願意代為承受。古人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就是慈悲,我們應該把慈悲的道德帶入生活之中,並努力去實踐。
(三)慚愧的道德生活
慚愧力量非常大,慚愧就是對於自己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羞恥,知道懺悔、改正。《佛遺教經》上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瑕疵仍然可以去除,而顯得無比的莊嚴。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改過的可貴。
在南傳大藏經中的《那先比丘經》裡,記載一段那先比丘和彌蘭陀王談到慚愧的話。王問那先比丘:「一個在家的居士,已經證得阿羅漢身,對於凡夫的出家比丘,要不要禮拜?」
「應該禮拜。」那先比丘肯定地回答。
彌蘭陀王覺得很奇怪,問道:「為什麼?」「他雖然是未證果的比丘,但是他有慚愧心,慚愧心會激發他努力修行,不敢放逸。」
平時我們看到一個在家信徒吃點魚肉,認為是沒有關係,有人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大快朵頤。但是,一個出家人,他如果想吃點魚肉,一定不敢明目張膽地吃,只敢偷偷地背著人吃,並且覺得「不好意思」。
在家人喝酒大大方方地,甚至猜拳喝采,高聲互敬:「再來乾一杯!」但是,一個出家人,他如果偷偷喝酒,絕對不敢公然地說:「再來乾一杯!」因為他有慚愧心,這個慚愧心,好比推動船兒前進的反撥於後的海水,是將來進趨更高佛道的根本力量。
那先比丘接著又告訴彌蘭陀王:「沒有證果的比丘,可以披穿袈裟,為弟子剃度、傳戒、使佛法久住,但是,在家的弟子,即使證得初果也無法具有如此的力量。」因此不要輕視一個犯戒的出家人,他只要發慚愧心,知道懺悔,就能去除前愆;白布上的一點小汙穢,可以用水把它洗乾淨。我們不要因看到白布上的小斑點,就大驚小怪,痛加指責,比起家裡所用骯髒不潔的抹布,這小小的汙點又算什麼?古人說:「君子之過如月蝕,人人皆知。」就因為白布很潔白,稍有不淨,人人見之。比起髒得找不到一點點潔淨的抹布,是更有機會還給它本來清淨的面目。
印光大師自稱為「常慚愧僧」,我們應該常常發慚愧心,想到佛法沒有興隆,眾生沒有得度,更須勤奮不懈;想到事業未成,德業未淨,我們的心愈謙虛,頭垂得愈低,我們的人格就愈崇高。身為佛教徒如果不發慚愧心,佛教怎麼有辦法普及呢?因為慚愧心是救國、救民、救佛教的原動力。
(四)因果的道德生活
佛教是講求因果報應的宗教。因果,最簡單的了解,就是種什麼因,就會收成什麼果,也就是俗語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在時間上有三世因果,在日常生活中、經濟、身體、信仰等等,也各有他們的因果律存在。譬如肚子餓,吃了飯就解了飢。吃飯是因,肚子飽就是果。又如一個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賺了很多錢。努力工作是因,賺錢就是果。
胡適之先生有一句話說:「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因果觀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一切的得失成敗,冥冥中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而因果的觀念是,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幸福、悲慘的選擇,主權不在神而是在自己,一切的結果,是自己行為決定的。
過去的不幸,可以靠不斷的努力,使它轉變為幸福。因果觀是肯定努力、上進、修行,充滿樂觀進取的道理。佛教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我們要堅信因果報應的絲毫不爽,謹言慎行,守身護心,不要造下惡因,嘗到惡果。因果是一定會報應的,只是時間快慢有別,有的現世就受報,有的來世才受報,有的多生多劫才受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因果的道德生活?有一個小孩,和朋友發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發洩內心的忿悶,他對著幽深的空谷叫著:「我恨你!我恨你!」話聲剛落,幽谷裡突然傳來「我恨你!我恨你……」的回響,久久不絕。
小孩子沮喪地回到家裡,傷心地向母親哭訴:「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親問明原委,於是牽著孩子的手,到了依舊寧靜無聲的山谷,「孩子,現在你對山谷說:『我愛你!』」
小孩子照著母親的話做了,立刻從山谷四面八方傳來「我愛你」的聲音。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用愛才能贏得愛,以恨對待恨,恨意只有加深。
一個人長得相貌端正,是從忍辱中修持而來的。世間上最難看的臉孔是忿怒的臉,時常保持心平氣和,自然顯現端好的相貌。貧窮是因為慳貪不知施捨,慳吝貪得,不能與人結緣,失去許多助緣,自然貧窮。名位由恭敬中獲得,下賤因憍慢而生,瘖啞是毀謗佛法的惡果,盲聾乃不信四諦的受報,長壽是因為懂得行慈悲,短命則起因於殺生,諸根不具是破戒的報應……在因果的道德生活裡,每一個人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無法逃避責任的。我們應該把因果觀念牢記心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務求合乎佛法準則。
(五)戒律的道德生活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制定的種種規矩。好比學生要遵守校規,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做為佛陀的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除了要皈依三寶,更要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夠如此,身口意三業自然不會有差錯。
有人或許會認為戒律是束縛行動自由的枷鎖,何必自找麻煩,受戒律的拘束。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遵守戒律,確實不違,反而能夠得到更大的自由──解脫。譬如我們開車,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搶紅燈,不橫衝直撞,車輛一定可以平平安安地駕駛。同樣的,如果我們能遵循戒律的交通規則,在人生的旅途上,絕對不會發生車禍,絕對不會亮起紅燈。
戒律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潤滑劑,「戒」雖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們不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會傷害我們;樹敵漸少,善友日多,辦起事來,自然能夠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守戒律並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開拓更寬廣的道路。尤其一切行止中規中矩,合乎戒律,那份不恥屋漏的心安理得,是最為珍貴難得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