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道德 4-2

文/星雲大師 |2025.05.21
134觀看次
字級
佛門初一、十五唱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說明了佛教徒關心國家乃至世界的前途,祝禱世界和平綿長。圖/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78年10月17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佛陀的感情,是將慈悲推廣到愛他的仇敵,佛陀的感情是無恨無私的慈悲。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也要把感情昇華、淨化、擴大,使我們的感情生活合乎道德。那多如黃河氾濫的情欲之水,要能疏導、控制,最好以慈化愛,以智化情。

(二)倫理生活的道德

佛教不僅是重視感情的宗教,也是非常重視倫理關係的宗教。佛陀成道之後,沒有幾年,他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了,王子們商量著淨飯王出殯的時候,大家擔負棺木之事。佛陀知道了,對大家說:「我也參加一分,以盡我為人子的心意。」第二天,佛陀與王子們一齊擔著父王的棺柩出殯。佛教很重視慎終追遠的孝親之道,佛陀以身作則,留給我們可貴的典範。

佛陀自幼失恃,由姨母大愛道夫人撫養長大。佛陀成道以後,大愛道也要求跟隨佛陀出家。當時印度最初的僧團,沒有女眾,佛陀也不主張婦女出家學道,但是對方是姨母,是撫養自己成長的長輩,佛陀為了尊重倫理,因此開了方便法門,允許大愛道等削髮出家,以報答哺乳之恩。

唐朝的道明禪師,俗姓陳,他為了奉養高齡老母,編織草屨,售得微薄金錢,以為甘旨孝養所需,人們尊敬他的孝行,因此稱他為「陳蒲鞋」。南北朝時代的北齊,有一位道紀禪師,經常肩挑扁擔,一頭挑著行動不便的老母親,一頭挑著經書,到處講經說法。

人們因為恭敬他的高行,也尊重他的母親,要幫忙禪師照顧老母親,他總是婉拒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們的母親,我的母親不論如廁吃飯,都應該由身為人子的我親自來侍候。」由此可見佛教非常注重父母之恩的回報。

跟隨我出家學道的弟子們,當他們的父母到了佛光山,我總是竭盡熱誠招待他們,弟子們就說:「師父,您事情忙,我們的父母由我們自己來招呼就好了,怎好勞動您!」我總是回答:「不要緊!我離開了父母、師父,孑然一身到了台灣,我有家難歸,有親難孝,你們的父母等於我的父母,分一點讓我照顧,盡盡我的心意。」

佛教並不是出了家就不要父母,不重視人間的倫理關係,而是要由孝順自己的父母,擴而孝順眾生的父母;從今生的父母,推及過去多生的父母。由以上數例,可知佛教對世間倫理道德的重視,並且重視層面更深更廣,所不同的,僅是孝順的方法、方向不一樣而已。

(三)政治生活的道德

佛教徒應不應該關心國家政治?佛教徒不分在家、出家,都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人人對於國家的政治應該關心。我們早課唱誦的「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意思是希望國家、佛法都能興隆。初一、十五唱的〈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更說明佛教徒關心國家乃至世界的前途,祝禱整個世界能和平綿長。

我們的教主佛陀也很關心政治。有一次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和越祇國有了糾紛,準備發動戰爭,於是派遣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祇國回來的佛陀,向他打探敵情。雨舍到了佛陀的精舍,佛陀知道他的來意,卻故意不正面回答他,佛陀說:「你先請坐,等我和阿難談過話後,再和你交談。」佛陀轉身問隨侍在身旁的阿難說:「阿難,我們剛從越祇國回來,你覺得越祇國的政治,非常民主自由嗎?」

「佛陀,越祇國的政治非常自由民主。」

「他們的教育普及嗎?」

「教育非常普及。」

「越祇國的人民遵守法律嗎?社會講求上慈下孝嗎?人們具有宗教信仰、相信因果嗎?他們的民風敦厚,對事業有貢獻的熱忱嗎?」

阿難尊者對於佛陀的詢問,一一肯定地答覆「有」,佛陀於是很慈悲、嚴肅地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自由民主的政治,上慈下孝的民風,信仰宗教因果,這個國家必定是富強的,外國的侵略是不會勝利的。」

雨舍大臣聽了佛陀含蓄的開示之後說:「佛陀,我很慚愧,侵略戰爭是不會勝利的,我已懂得了。」

(四)經濟生活的道德

佛陀為我們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實相,更告訴我們解決痛苦的根本方法。佛教並不是要我們吃苦的宗教,佛教是指示我們如何追求究竟常樂的宗教。有人以為佛教反對享樂,要大家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好,完全不重視經濟問題;信仰了佛教,社會文明不能進步。

其實,這完全誤解了佛教,佛教的確是呵斥物欲,是反對過分耽迷物質享受,過分沉淪物欲大海而無法自拔。佛教並不是漠視物質生活,相反的,佛教非常重視經濟與物質生活。例如佛經上描寫極樂世界的殊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佛教中有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藉著淡泊物欲來磨鍊自己的意志,我們也不完全否定他的價值;但是在普通的社會裡,適度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雖然不否定經濟生活的適度性,但是對於非法取得的財寶是不贊成的。舉凡違背國法,如販賣毒品、轉賣人口的職業,或者違反佛法的不當工作,如屠宰、酒家、賭場,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飲酒、不邪淫等根本大戒觸逆的職業,佛教都不允許。佛教也反對貪汙舞弊的經濟犯罪,不允許詐欺背信的行為。

除了上述各項,佛經上記載有七種不當之財不可以苟得,所謂七種非財是:1.竊取他物;2.抵賴債物;3.吞沒寄存;4.欺罔共財;5.因便吞占;6.借勢苟得;7.非法經營事業。譬如偷盜、走私、倒會、囤積抬價、挪用公款等等都是非法的行為。求財要取之有道,非法求得的錢財,雖然眼前得到了,卻種下了惡因,來世要加倍的受苦償還。不如法得來的財寶,是不清淨而罪惡的,是苦因而不是甜果。即使如法求得的錢財,也要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地方。有錢是福德因緣所致,而懂得將錢用於合乎道德之處,更需要高度的智慧。

(五)信仰生活的道德

談起信仰,容易令人聯想到神道教的拜拜,甚至有人誤解佛教也是求神問卜的拜拜宗教。其實佛教是關心生命本源的宗教,有別於一般的宗教。綜觀台灣目前的社會大眾,信神求神庇佑賜福的人多,而信佛依佛的道理奉行的人少,在他們的認知裡,佛菩薩不如神明的關係來得密切。在神廟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信眾,手中持著線香,雙膝朝城隍老爺、仙公、媽祖的神案前一跪,喃喃祈求著:「神明啊!請你保佑我升官發財,中愛國獎券。」

「媽祖啊!求你保佑我的兒子考上大學,女兒嫁一個理想的丈夫。」

神明是否靈驗也不管,總之如此一求,心裡感到一切都很滿意,在裊裊升騰的煙霧中,似乎神明也頻頻地向他們微笑點頭。可是信佛呢?佛陀告訴大眾:你們要把自己的幸福、歡喜布施給人;你們要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氣度;要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兩者比較之下,有的人心想:信佛,一切都要給人,我不是什麼都失去,什麼都沒有得到嗎?信神,神會給我黃金美眷、功名利祿。算了,我還是信仰神明好了。

一個不肖的子孫,只知向父母要求;真正孝順的子女,只想奉獻給父母。宗教的信徒也是一樣,有出息的信徒,只求能奉獻給宗教、給眾生,不為自己求什麼;沒有辦法的信徒,才想向宗教企求。不求什麼就無所得嗎?事實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所求,將來所得到的更多,《金剛經》不是指示我們無相布施的功德更大嗎?

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託給神,讓神明去控制、裁決,實在是太愚痴、太可憐了。信仰宗教,應該是尋求心靈的自由,而不是增添桎梏與束縛。佛教是講自力的宗教;幸福與快樂,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三、佛教的道德生活

在佛教中,有些什麼道德生活呢?分成下列數點來說明。

(一)隨喜的道德生活

佛教講求布施,布施有許多種,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施捨錢財,如果一定非施捨錢財不可,那麼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信仰佛教了。施捨金錢是財布施,固然是一種難得的善行,但是若能行法布施,或者行無畏布施,則更為可貴。

在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為「隨喜功德」,佛教不僅講求布施,更注重隨喜。隨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錢人捐獻財寶的功德更大,更不可限量。什麼叫隨喜功德的布施?隨喜是把快樂隨時隨地布施給他人,譬如早晨起床,遇到人說一聲:「你早!」「你好!」這就是隨喜布施。見到人給人一個善意的微笑,也是一種隨喜布施。(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