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蝗蟲肆虐 東沙珊瑚礁恐消失

 |2025.05.15
79觀看次
字級
紅海‧蘇眉魚護珊瑚 圖/取自Nationl Marine Sanctuary Foundation網站
圖/取自台灣珊瑚礁學會臉書
大堡礁‧新菌剋海星 圖/取自大堡礁基金會官網
東沙環礁‧移除棘冠海星 大量聚集的棘冠海星都是40公分以上的個體,每隻都正值肥壯期。為了保護珊瑚,潛水義工正在進行棘冠海星移除工作。圖/取自台灣珊瑚礁學會臉書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台灣珊瑚礁生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台灣珊瑚礁學會近日指出,東沙環礁正面臨棘冠海星大爆發衝擊,預估健康的石珊瑚,2年就會被啃食殆盡;海星所到之處,石珊瑚會被吃光,將如同海底「蝗蟲過境」,目前已移除近5萬隻棘冠海星,呼籲政府應有更積極的管理策略。

澳洲針對大堡礁研究顯示,高溫、颱風、棘冠海星,都是珊瑚殺手。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說,東沙環礁的棘冠海星數量暴增,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管處2024年8月18日號召潛水義工成立「東沙突擊隊」,進行棘冠海星移除工作,潛水義工共移除1萬3976隻。

鄭明修指出,今年初,棘冠海星已集結成長約1.6公里區域,並持續推進,義工隊3月底至4月底已再移除3萬3748隻。每隻棘冠海星每年啃食5平方公尺珊瑚,對東沙外環礁會造成高達335億元經濟損失。

鄭明修說,1隻40公分成熟棘冠海星,可在1年內釋出約3億顆卵,只要有1%幼體活存,數量就很驚人。鄭明修指出,關島1967年發生棘冠海星大爆發,其中,珊瑚礁有38公里珊瑚被棘冠海星啃食,海星每月擴展1公里,到1969年底的2年半內,全島活珊瑚被吃光。

他呼籲,台灣周邊珊瑚礁海域已陸續發現棘冠海星,包含後壁湖、潮境、綠島等,政府應正視問題,並要教育民眾。雖然,潛水移除作業仍持續,但這已非單一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力與物力所能面對。

鄭明修說,目前還缺潛水專業義工、潛水工作船及科研計畫等,中央應有更積極的管理策略,「這1、2個月是黃金期」,建議立刻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召集成立跨部會的小組應對,才有機會降低棘冠海星衝擊。

大堡礁 培養新菌應對

東沙的危機,反映出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生態警訊。澳洲大堡礁亦正承受類似壓力。澳洲東海岸的大堡礁珊瑚覆蓋減少,有42%以上與「珊瑚殺手」之稱的棘冠海星有關。澳洲海洋科學院負責人古恩(John Gunn)說,棘冠海星天敵數量減少,加上農業肥料造成其食物(海藻)增加,因此棘冠海星激增。大堡礁數百公里內,存在至少100萬顆棘冠海星。

聯邦政府與昆士蘭州政府資助的海星「根除項目」取得突破,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學者利用棘冠海星體內細菌,培養新菌,這種菌可在24小時對付棘冠海星,且還能在海星間感染。

紅海珊瑚 蘇眉魚保護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野生動物發展中心過去也曾啟動調查計畫,收集紅海棘冠海星群的基礎數據。此計畫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於2022年底舉行的研討會成果,會上討論棘冠海星爆發對紅海環境的威脅。內容指出:「棘冠海星的擴散,與紅海珊瑚礁的嚴重破壞有關,尤其是在繁殖季,即7月最後2周至8月前2周。」

與會專家將海星爆發原因,歸咎食物鏈的破壞和以海星為食的物種的過度捕撈,其中最重要的是蘇眉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報告指出:「蘇眉魚以棘冠海星為食,因此,可控制這種破壞珊瑚礁的掠食者數量。」

世界自然基金會說:「在馬來西亞,透過與漁民合作,將原本要出售的蘇眉魚,重新放歸到受保護的珊瑚礁環境。2010年以來,已超過860條蘇眉魚被放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