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時,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心甘情願接受因果制裁的膽識,因為有所造作,必有報應。
圖/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提供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78年10月17日 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一個人偉大與否,不在於權勢地位的高低,不在於錢財的多少,而在於其人格和道德的有無。宋朝的明教契嵩禪師曾經舉過譬喻說:在我們的觀念裡,生為帝王是最崇高偉大的,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能掌握無上的權勢威力,是千萬人羨慕而不易輕得的厚爵高位。但是有權無道,或有錢無道,雖能享受一時,卻無法名垂千古,甚至還會遺臭萬年;高風亮節的道德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財寶。以下分成幾點來說明生活與道德的關係。
一、道德與非道德
什麼是道德?什麼是非道德?凡是舉心動念,對別人有所侵犯,甚至危害到社會公安的就是不道德;相反的,對社會大眾有利益的就是道德。道德與非道德有時很容易畫分,有時卻很難給予明確的分別,如下面所提的幾個問題。
(一)安樂死與道德
一個身患重病,藥石罔效,奄奄一息的人,能不能給予一針,讓他免受病苦的折磨,安樂而死呢?佛教對於「安樂死」抱持什麼樣的看法?事實上,一個人即使重病彌留的時候,能不能再生,是很難斷言的。
曾經有一位趙老居士,非常熱心於電台佈教,並且經常往來監獄,對身繫囹圄的犯人說法。有一天,不慎跌了一跤而腦震盪,送到三軍醫院,醫生寫上了紅字,宣布回生乏術,甚至將他送到太平間,認為不久人世。但是後來居然活了過來,生死事大,實在很難定論。
佛教有種種的法門與方便,而一切的法門與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應,都是魔法,因此佛法以慈悲為根本,對於「安樂死」,佛教不絕對否定它,也不斷然肯定它。對於每一個生命,我們應該本著愛心、慈悲心,讓他健康地存在。萬一不得已而施以「安樂死」,如果確認是出於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以慈悲心為出發點。
(二)偷富濟貧與道德
「偷富濟貧」是道德還是非道德?有人稱讚這種行為是俠義作風,大加喝采;但是就佛法來看,仍然不究竟,貧窮的人雖然被救濟了,卻侵犯了富有的人家。凡是對人足以構成傷害的,都是非道德的,真正的道德是不損害任何人,而人們可以得到利益。
(三)殺人救人與道德
如果殺了一個人能夠救很多人,這是道德,還是非道德呢?《大寶積經》上有這樣一段記載: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為了救五百個人而殺了一個人,這樣的做法合乎道德嗎?佛陀正是抱著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心,而殺一救百,所以在大乘的戒律中是讚歎他的行為。
我們在修行菩薩道時,除了動機要純正,抱持大慈悲心之外,還要具備心甘情願接受因果制裁的膽識,因為有所造作,必有報應。日本的井上日昭禪師殺了一位奸臣,替萬民除了百害。山本玄峰禪師說:「一殺多生通於禪。」意思是:殺了一個人,因此而救了許多人,是通於佛法的。
佛教是非常重視生命的宗教,不殺生是佛教徒共守的戒律,尤其小乘佛教更是嚴守。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如果本著大慈悲,救人救世的心去殺生,在大乘的戒律是開放的。譬如為護衛自己的國家、人民,一旦戰爭爆發,佛教徒可以殺害敵人嗎?如果是真正本著救民出於水火、殺一救百的願心,並且甘願承擔因果的責任,在大乘的戒律是讚美這種行徑。
(四)自殺行為與道德
自殺的行為合乎道德,或者是不道德?有些人因自己活得沒意思,想自我了斷,他以為自殺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沒有什麼關係,無關道德不道德。然而站在佛教的立場,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佛法是不允許有自殺的行為。
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個人的所屬,這具血肉之軀,最初由父母的結合而生養,並從社會接受種種所需才得以茁壯、成長。生命的完成,是社會眾緣所成就的,取之於社會大眾,就要回報於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使自己這個生命,活得更幸福、更有意義,但是沒有權利毀滅任何的生命。
(五)仁義犧牲與道德
一般的英雄豪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壯舉,是合乎道德,還是不合乎道德呢?如果抱著成仁取義、救人濟世的心,犧牲自己成全大眾,這是道德的昇華,是值得讚美的。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的意義,在於道德的完成。聽到一句半偈的人生真理,都可以捨棄生命,更何況躬身去實踐完成,無怪乎古聖賢人不惜犧牲生命而甘之如飴。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捨身救護生靈的記載,在經典裡到處可見;這種殺身的舉止,正是大悲心的具體表現,至善至美的道德昇華。
(六)殺生捕鼠與道德
有些開藥店的商人說:「我們出售消除蚊蠅、蟑螂等害蟲的藥,或者捕殺老鼠的器具,有罪過嗎?」農夫也問:「我們種田栽水果,為了收成好,要噴灑農藥,驅殺害蟲,有罪過嗎?」根據佛法,驅除蚊蟲等,並不是很嚴重的大問題。因為佛法所說的不殺生,主要以「人」為對象,殺人,是佛法所不允許的。如果為了去除蟲害,當然預防比殺害要好些,但以人為本的佛法,為了生存,雖用農藥,並不是很大的罪惡。即使受過戒律的比丘,犯了此過,依佛法上來說,是犯了「惡作」。「惡作」的行為,可以用懺悔的力量加以洗除,不如殺人那樣不通懺悔。
事實上,我們平時在有意無意中踏死的小生靈更多,譬如腳下爬行的螻蟻,不知踏死多少。這種無意中殺害生靈的行為,縱使有罪,也很輕微,有些甚至無罪,最主要的不能懷著瞋心而殺生,以瞋心而故意殺生,必墮地獄受苦,佛教之重視動機、存心,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不要把佛法的規範視為畏途,認為是束縛我們自由行動的繩索,或以為佛法的戒律要求太嚴,難以守持。其實佛法的戒律有很寬容、自由的精神,只有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情況下,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關於什麼是道德,什麼不是道德的問題,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一念。如果心裡的一念是慈悲的,以預防為出發點,而不是存心殺害,如此,縱使構成殺害的行為,罪業也是輕微的、合乎道德的;相反的,如果出於惡心、瞋心而蓄意殺害,那就是不合乎道德。即使尚未殺害,在起心動念的當時,就是不道德的。《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要謹慎地守護我們這顆心,使它起心動念都合乎道德準則。
二、世間的道德生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道德生活呢?
(一)感情生活的道德
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是依情愛而生活的意思。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生活是人人必須,離開不了的。那麼一個人在感情生活中應該有些什麼道德?對於感情生活應該如何處理?
一般而言,我們對愈親近自己的人愈有感情,而且愛自己勝於愛別人。所以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說「推己及人」,在儒家的觀念裡,愛有親疏,愛由親始,從尊敬自己的長輩推而及於他人的長輩,體恤自己的幼小,廣被至他人的幼小;從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進而親戚、朋友,由自己血緣至親推廣開來去愛和自己有關的人。愈有道德的人,愛心愈擴大,甚而連親疏差別都泯除,這就是民胞物與、物我一體的胸襟,也就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
和佛陀同時代的提婆達多,本為佛陀的弟子,並和佛陀是堂兄弟。後來心存不軌,背叛佛陀,三番兩次想陷害佛陀。有時派人去行刺佛陀,有時驅遣惡象想踏死佛陀,甚至令人埋伏在佛陀經過的路上,推下巨石企圖把佛陀壓死。一次又一次,極盡狠毒,務必致佛陀於死地才罷休。
雖然如此,但是佛陀卻一點也不計較,甚至告誡弟子說:「你們要多尊敬提婆達多,他是我的善知識,我們因他而更堅強,我們因他而更能發揚佛道,他是我們推展佛法的逆增上緣。」
沒有黑暗,就顯不出光明的可貴;沒有罪惡,就顯不出善美的價值;沒有作惡多端的人,就顯不出好人的值得尊敬;沒有非道德的行為,就顯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僅愛和他親近的人,甚至陷害他的人,也一樣的愛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