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來台灣醫療市場競爭激烈,醫療院所競相爭購動輒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高貴醫療儀器,但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建全強調,就大腸癌來說,雖然高貴醫療檢查儀器紛紛上市,大腸鏡仍是早期篩檢的利器,其地位無可取代。
陳建全表示,大腸癌篩檢工具目前有糞便潛血反應、大腸鏡、虛擬大腸鏡、下消化道攝影及正子斷層掃描(PET)等項,準確率最高的首推大腸鏡,這是因為大腸鏡可搭配染色及放大等效果,及早找出早期癌變來。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分類及統計,屬A級的早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反觀到了D級的晚期大腸癌,其五年存活率則遽降到三成左右。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然而,部分醫療院所花大把鈔票購買正子斷層掃描後,即大力宣揚其優點,把這種高貴儀器形容為可檢出所有癌症的終極武器。陳建全認為,花大筆錢接受正子斷層掃描,檢查出來的大都是屬比較晚期、預後也比較差的大腸癌,至於預後相對較好的早期大腸癌,卻反而較不易被檢出。他擔心,如果一味相信這些高貴醫療檢查儀器,卻忽略大腸鏡這個基本武器,恐怕會錯失治療時機。
面對大腸癌的威脅,陳建全建議民眾可接受衛生署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也可選擇高貴的正子斷層掃描,可是一旦檢出毛病來,最好再接受大腸鏡的確認篩檢,如此才能提高篩檢率,不讓大腸癌有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