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紹興九年(一一三九)金朝與南宋和議,把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還給南宋,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也在其中。金朝三路都統完顏褎擔任歸德府知府,在任期間秋毫無犯,很得人心。當他收到朝廷的命令,將歸德府交還南宋後即刻北歸,便命令手下的官員與士兵先行,自己最後才離開。當他走下弔橋時,場面十分肅靜。
歸德府昔日屬於北宋腹地,因此照道理說,老百姓對於打敗宋朝、在這裡建立政權的金人,應該多少有幾分敵視心理。因為金人是征服者,他們是亡國奴。但是,我們從當年南北和議、金人撤退時的場面「極為肅靜」來看,當地的百姓對完顏褎似乎並不反感,對歸德府的回歸也無特別欣喜。
為什麼?因為曾經統治這裡的完顏褎,即是後來的金世宗完顏雍,乃屬於善治之人、理性之人,完全被當地百姓所接受了。要做到這點,其實相當不簡單。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金人相對於宋人,由於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加上長年征戰,一般而言,彼此之間可能會有更多分歧與矛盾,互不認同也互不信任。金人對宋人可能存在嚴重的歧視與壓迫,宋人對金人則懷有強烈的反抗與對立情緒,導致雙方無論在感情上或立場上,都存在相當大的距離。
異族之間想要建立感情與信任關係,哪怕就是在這個年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作為征服者的完顏雍,又是怎麼做到的?我們無法確定,但能夠想像,可能他頒布了相當嚴格的法令制度,要求不同民族的人們都必須共同遵守,且一旦觸犯皆平等對待;又比如說,嚴格禁止女真人侵犯漢族的人身權利與財產。最後撤離時,他自己走在最後面,恐怕也有擔心部分女真人生事的用心。
在那個年代,相比漢族文化相對落後的女真人,能夠有這樣的意識確實很不容易;但作為征服者,想要長久治理一個地方,同時保持社會安定,這又絕對是不得不去面對、處理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是,完顏雍比其他女真人更為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在歸德府建立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讓不同民族的百姓得以和諧共處。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金朝皇帝,應該也與他的政治頭腦有關。
換一個角度來看,當地老百姓之所以在完顏雍率領金人撤離歸德府時,展現出異常的沉默,並沒有發出勝利的歡呼聲,或許是因為他們對漢人政權的回歸並不特別欣喜。之所以如此,應該是因為誰擁江山對百姓來說並無太大不同,人們更在乎的是官府的公正良善與自身衣食的豐足。而就這方面的來說,漢人政權或許並無特別優勢。
一名女真族的地方官,在治理一地時,能夠做到「秋毫無擾,甚得人心」;那麼,當他要離開時,一眾百姓恭敬地投以注目禮,內心甚至可能還有幾分留戀的場面,應該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