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產鮮乳價格高居全球第2名,近期引發輿論關注。台北市推出「生生喝鮮奶」,有家長發現,原價一瓶39元的鮮奶,變成僅需25元,價差高達14元,質疑上架費這麼高,才讓國產鮮乳這麼貴,通路業者喊冤,幾乎是虧本在賣。
農業部和教育部曾攜手推動學童乳政策,過程面臨諸多挑戰,去年只執行一個學期就喊卡。台北市政府自籌預算重啟「生生喝鮮奶」,今年4月起,北市公私立國小、幼兒園約18萬4千名學童,每周可到6大超商和通路兌換一瓶鮮乳或豆漿。
不過有家長發現,透過數位學生證刷卡兌換時,原價一瓶39元、290毫升的光泉鮮奶,收銀機扣款螢幕竟顯示25元,價差14元,質疑「原來上架費這麼高,才讓國產鮮乳這麼貴」。
不過通路業者則喊冤,強調25元僅為政府補助金額,實際成本遠高於此,為配合政策幾乎是虧本販售。統一超表示,生生喝鮮奶的標價,有其社會共同利益性質,各公司或有其策略性的長遠思考,不見得都是從利潤的角度來計算,所以不適合將此專案當作市面上常態銷售的類比。
台灣生乳每公升收購價約30元,但消費者在通路買到的價格近百元,約有4成流向通路商的上架費,這也是國產鮮乳價格居高不下的主因。
對此,產學界呼籲,政府不應再以「自由市場」推諉責任,應正視乳品產銷結構失衡,從設定通路抽成上限、檢討生乳採購契約的不對等條款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