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比米粒小 不須使用時可自行溶解 微型心律調節器 靠注射進入人體

編譯/韋士塔 |2025.04.26
191觀看次
字級
心臟病是主要致命疾病之一。圖/美聯社、法新社
心律調節器能幫助心臟保持正常跳動。圖/美聯社、法新社
無線心律調節器可避免侵入方式手術的併發症風險。圖/美聯社、法新社
新型心律調節器的體積比米粒還小。圖/美聯社、法新社
傳統心律調節器須透過手術植入患者體內。圖/美聯社、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在心臟醫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開發出一款全球最小的心律調節器,體積比米粒還小,厚度僅有0.1公分,長度為0.35公分。這款裝置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能透過注射方式進入人體,並且在不再需要的情況下可完全溶解;相較於安裝傳統心律調節器時需動用侵入性手術,微型心律調節器可大幅減少患者的不適以及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心臟疾病是主要致命疾病之一,目前全球有數百萬人安裝永久性的心律調節器。永久性人工心律調節器是一種電子裝置,一般植入於胸前皮下肌肉組織上。當心跳太慢產生不適症狀,或有其他特殊治療需要時,人工心律調節器即會傳送出電脈衝以刺激心臟,確保其正常跳動。

研究人員表示,傳統的心律調節器需透過手術把電極縫合到心肌上,並且需要使用電線連接到患者胸部的供電裝置。當不再需要使用心律調節器時,醫生或護士會把電線拔除,有可能造成損傷。例如,世界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2012年不幸過世,原因是他接受進行心臟繞道手術後,醫師為他安裝心律調節器,但之後移除一條電線時不慎造成心臟周邊薄膜出血,導致他死於嚴重的術後併發症。

新型的無線心律調節器不僅減少了手術的風險,還能夠降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併發症。這項新技術的出現,是心臟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西北大學的研究團隊把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報告指出,微型心律調節器的主要目標是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心臟缺陷的兒童。這些幼兒在接受手術後的一周內,需要使用臨時心律調節器,微型裝置則能讓這些幼兒在無需侵入性手術的情況下獲得所需的裝置。此外,這款心律調節器也適用於接受心臟手術的成年人,在術後恢復過程中迅速恢復正常的心跳。

主持研發新型心律調節器的羅傑斯(John Rogers)教授表示,這款心律調節器的運作方式相當先進,它與一種柔軟的貼片相連;當貼片檢測到心跳不規則時,會自動發出信號,指示心律調節器進行相應的心臟刺激。這種設計不僅加快了反應速度,並簡化操作過程,讓醫療人員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反應。

新型心律調節器使用一種特殊的電池,利用人體內的液體,將化學能轉換為能夠刺激心臟的電脈衝。這種創新的電源系統確保調節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減少對外部電源的依賴。

研究團隊指出,這款無線心律調節器帶來「變革性的突破」,初步測試的結果相當理想,包括在小鼠、豬和狗以及人體心臟組織的實驗中,都能有效運作。羅傑斯教授預期,這款裝置將在兩到三年內進入人體試驗階段,未來也有望廣泛使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