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三國演義》全書以黃巾起義開始,中間歷經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最後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整個故事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大背景下展開,以儒家政治思想為核心,表現出對當時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朝政腐敗的痛恨之情。同時,因連年爭戰,兵燹延燒,百姓民不聊生,亂世之中,出現大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近百年之間群雄割據混戰的歷史風雲,以及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之爭,最終歸於西晉司馬家,情節跌宕起伏,躍然紙上。
《三國演義》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人物塑造和戰爭描寫。全書出場人物多達一千多名,有真實姓名,也有虛構角色,同時塑造出一群叱吒風雲、富於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忠肝義膽的關羽、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多疑的曹操、嫉賢妒能的周瑜、隱忍狠辣的司馬懿,人物形象鮮明,均為市井所津津樂道。
故事事件取材於史實,卻不拘於史實,書中驚險曲折的情節,皆由人物個性自然而然引發出來。作者透過諸多文臣武將,為讀者獻出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空城計等兵法韜略,有些出自史書,有些源於藝術創作,由此譜寫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上演一幕幕氣勢磅礡的戰爭畫面。
《三國演義》文字語言的淺白生動,人物典型的特性化創造,全景式戰爭的擬真描摹,成為迅速吸引普羅大眾的土壤,其流傳之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真實歷史。在中國歷史小說中,其影響程度可說是獨一無二、無遠弗屆,造成對真實歷史不甚了解的一般民眾缺少正確的歷史認識。這種現象在現代影視、文學作品中可窺一二。
但幾千年來,忠孝節義、為人處世的儒家思想無意中深植於華夏文明,識字不多的小老百姓,無數的智慧和常識得益於此書,還能從書中獲得濃厚興味,還有哪一部正經八百的歷史教科書有如此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