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開
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我們也可由相關的幾則傳說,一窺先民對自然生命的敬畏與想像。
傳說一
相傳,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因目睹鳥獸足跡而頓悟文字奧祕。當他完成系統性的象形文字時,天地為之震動:天空驟降粟米如雨,鬼神因人類掌握了記錄歷史的能力而驚懼號哭,黃帝因而將這一天定為「穀雨」。如今,陝西白水縣一帶仍保留祭祀倉頡的傳統,廟宇中「雨粟當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橋陵」的楹聯,正是這段傳說的見證。
該傳說蘊含了雙重隱喻:粟米象徵文字滋養文明,鬼哭則暗示知識打破神祕壟斷。
傳說二
江浙沿海流傳著「龍女借嫁」的傳說:東海龍王三公主愛上漁村青年,以穀雨日為婚期,而龍王為免女兒在陸地上受苦,與村民立約:每年此日普降甘霖,換取漁民休漁三日。於是每逢穀雨,海上既有豐富魚苗的漁汛,又有歇網祭海的習俗,漁家女子還會採集香椿嫩芽來製餅。
這種將自然現象人格化的敘事,實為早期海洋漁業對氣候規律的樸素總結,也避免過度捕撈。現代氣象學亦證實,穀雨前後東亞季風加強,確與沿海降雨模式十分吻合。
傳說三
宋代王溥所著《唐會要》一書記載:貞觀八年(六三四)穀雨日,長安突降冰雹,唐太宗於是命工匠鑄造十二口銅鐘,代表二十四節氣,並鐫刻《禮記‧月令》在上面,每逢節氣交替即鳴鐘應和。其中一口「穀雨鐘」鑄有雲雷紋與稻穗圖案,每當穀雨日鳴鐘時,百官需同時朗誦〈勸農詔〉。
這套「氣候政治儀式」,也被日本遣唐使記錄於有關日本古代官方制度和禮儀規範的文獻《延喜式》,成為中日農政交流的重要物證。這樣的制度在今日看來,雖帶有古代帝王術的色彩,卻也體現了古人「以樂調氣」的生態觀念。
傳說四
洛陽民間傳說:唐代女皇武則天有一回冬日遊園,下令百花齊放,唯有牡丹仙子堅持「草木知節,豈可妄開」,武則天聽了很生氣,就下令焚毀牡丹,把牡丹仙子貶至邙山去。沒想到次年穀雨,燒焦的牡丹又悄悄復活了,甚至還綻放出異彩,形成「枯枝牡丹」的奇觀。此後,在穀雨欣賞美麗的牡丹蔚為風尚,明末清初的文豪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中亦寫道:「穀雨之牡丹,猶君子守節而後發。」
這個曾被改編為戲曲的傳說,實則反映古代「物候學」(動、植物和環境條件周期性變化的相互關係)的嚴謹性,現代植物學研究也顯示,牡丹開放時需滿足「積溫效應」,與穀雨期間黃河流域氣溫穩定在攝氏十五度以上的規律高度契合。
傳說五
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記載:穀雨日,京城盛行「硃砂描五毒」的習俗。相傳神醫華佗遊歷荊楚時,見百姓經常受到蠍、蛇、蜈蚣、壁虎、蟾蜍所擾,遂教導以雄黃酒調硃砂,再繪製成「驅毒符」,並配合佩蘭(也稱蘭草)、香薷(香草)等草藥沐浴,是一種結合巫術與醫藥的傳統。
以現代醫學角度分析,穀雨後溼度增加導致毒蟲活躍,而硃砂因含硫化汞確有抑菌作用,古人此舉實乃傑出的預防性衛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