麩醯胺酸可以減少小腸發炎,主要存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豆腐、堅果等。圖/123RF
【本報台北訊】隨著西式飲食進入台灣,麵條、麵包、饅頭、吐司等含有小麥的食品,成了許多人三餐和點心的常見選擇。不過,如果你經常在吃完含麵粉的食物後出現腸胃脹氣、不適,甚至不明原因的過敏反應,可能是對麥類的「麩質」(Gluten)過敏,建議可嘗試「無麩質飲食」。
麩質是存在小麥、大麥、黑麥當中的蛋白質,可以為食物提供筋性跟黏著性,並維持食物的結構。當人無法完整分解這類蛋白質,殘留的胺基酸便可能對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嚴重者會攻擊自身器官。若腸道黏膜因麩質受損,以下提供4種重建方法。
補充麩醯胺酸 減少小腸發炎
1.麵條改成米飯:若經過過敏原檢測確認對麩質過敏,建議從日常生活中排除含麩質的食物,如水餃、包子、披薩、蛋糕、餅乾、麵條、麵包等。改以米飯、地瓜、馬鈴薯、芋頭、南瓜、粥、玉米、飯糰、壽司或燕麥取代,一個月後,腸道發炎情況通常可逐漸改善。
若未進行檢測,也可嘗試停止攝取麥製品,觀察2周後身體是否有改善,若有變化,便可能與麩質過敏有關。
2.補充益生菌:因為麩質造成的腸道過敏或腸漏症,通常腸道的黏膜細胞已有一定程度的損壞,建議可以配合攝取種類多元的益生菌來修復,可補充市售益生菌,或是日常生活中多攝取天然的納豆、泡菜、味噌、優格、優酪乳等天然發酵食品。
充足油脂 維持屏障功能
3.補充麩醯胺酸(glutamine):麩醯胺酸是修復腸道黏膜、提升免疫功能的重要營養素。它會被小腸絨毛細胞吸收,直接提供營養,幫助黏膜維持完整性。有研究指出,癌症治療導致黏膜受損者,若定期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並可減少小腸發炎。
富含麩醯胺酸的食材,主要存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豆腐、雞蛋等;蔬菜跟堅果也有不少的麩醯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十字花科蔬菜高麗菜。
4.足夠的油脂:Omega-3脂肪酸被證實能夠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黏膜及空隙,進而維持腸道的屏障功能;飽和脂肪則能夠提供腸道細胞膜的強度及穩定度,兩者雙管齊下,能夠快速的修復腸道受損的黏膜。
事實上,非精緻加工類的高麩質食物,如全麥製品通常也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延緩醣類吸收、幫助血脂的代謝,所以如果沒有麩質過敏的狀況,不必嚴格的去除食物中的麩質,均衡飲食即可。
想要幫助腸道修復、增強黏膜屏障,不妨從日常飲食中加入富含營養的綠拿鐵。像是以黃豆、奶粉和高麗菜組合而成的綠拿鐵,含有豐富的麩醯胺酸,有助修復腸道黏膜;搭配含有omega-3脂肪酸的亞麻仁籽,則能潤滑並強化腸道結構。此外,加入地瓜與蘋果,補充了水溶與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益菌生長,提升腸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