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文/記者田穎、張文靜 |2025.04.20 語音朗讀 6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義工在生態林基地進行義務植樹時合影。圖/新華社馬俊河在甘肅省民勤縣的家中維護「拯救民勤網」網站。圖/新華社馬俊河在他和義工種植的梭梭林前留影。圖/新華社 文/記者田穎、張文靜從早期在BBS、博客上發帖,到發布短影片、開直播,馬俊河一直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喚起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沙漠治理的關注,這群挑戰自我、熱心公益的「Z世代」也為他發起的公益行動帶來新機遇。馬俊河以網名「種梭梭的馬哥」被八萬餘名社交媒體粉絲熟知,他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稱自己為「互聯網種梭梭治沙行動開創者」。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處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是中國大陸荒漠化、沙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梭梭樹這種耐旱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西北乾旱區域,具有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二十年前,馬俊河看到一篇報導,記載民勤生態環境形勢嚴峻,若不採取措施或在十七年後消失。他毅然辭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立當地第一個環保義工組織,從網上開始招募義工種植梭梭。有意義的成人禮「互聯網種梭梭」指的就是他於二○○七年發起的義工公益行動,旨在透過網路呼籲公眾關注民勤治沙行動,並召集大陸各地義工參與當地生態治理。從早期在BBS、博客上發帖,到發布短影片、開直播,馬俊河一直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喚起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沙漠治理的關注,這群挑戰自我、熱心公益的「Z世代」也為他發起的公益行動帶來新機遇。今年二月,來自西安的大一新生張瀝文剛參加完一期種梭梭義工活動。她將這段為期五天的經歷製作成短影片,分享在個人帳號上。影片中,她和一群戴著時尚運動眼鏡的青年義工住帳篷、吃麵條,坐著電動三輪車在沙漠裡顛簸,裝卸種植梭梭苗,閒時則對著鏡頭組隊舞蹈。她在影片中敘述道,在民勤義工營地的日子裡,夜晚時常凍醒,頭髮和臉上沾滿沙粒,旱廁讓她頗不習慣,但這段經歷「難忘、非常值得」。張瀝文說,參加種梭梭活動是受到一檔種地真人秀節目啟發,馬俊河也是這檔節目的嘉賓。節目中關於民勤沙漠治理的挑戰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義工招募信息,她立即報名。張瀝文希望自己擁有一個有意義的成人禮,去沙漠的志願行動為她提供了機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僅二○二四年,來到馬俊河創立營地參與植樹活動的義工就有六千餘名,其中大多數是二十歲至三十五歲的年輕人。該營地今年春季的植樹治沙活動從二月中旬持續到五月,義工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時段和時長,與當地農民合作種植梭梭樹。馬俊河認為,愈來愈多年輕人對植樹治沙公益行動感興趣得益於社會經濟發展。「現在的年輕人物質條件好,更敢於張揚個性,顧慮也比較少。外加通信、交通相比過去都有很大改善。所以,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相對於我們那個時候更加自信。」張瀝文也贊同這種觀點。「我發現很多年輕人跟我一樣,喜歡去做這種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既找到自身價值,也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在社交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Z世代」義工通過短影片等分享自己參與植樹治沙的日常,這也為號召公眾關注民勤生態治理帶來助力。馬俊河坦言,年輕義工所起到的傳播作用要比實際勞動的作用大很多,「這也是這些年我們大力推動義工參與項目的原因,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起社會關注。」社會關注為馬俊河發起的公益組織帶來企業贊助以及基金會撥款,這些是該組織賴以運轉的資金來源。近年來,馬俊河還透過銷售沙漠特產和組織研學來為項目注入活力。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下一篇文章 【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 熱門新聞 01【詩】 寫在秋分之前2025.10.1402【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上)2025.10.1403歡慶國慶 金門大橋公益路跑2025.10.1404佛光山響應友善如廁文化 高市府表揚 2025.10.1405【分享時刻】 藍藍的寧靜海2025.10.1406南天寺30周年慶 菩提眷屬沐佛恩2025.10.1407全球暖化失控 威脅珊瑚礁生態2025.10.1408星雲大師全集【傳記】百年佛緣─自序 緣起人間 願行一世 2 - 12025.10.1409南非巴士車禍 至少42死2025.10.1410友善親子 高鐵寧靜車廂研擬彈性化2025.10.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