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文/記者田穎、張文靜 |2025.04.20 語音朗讀 2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義工在生態林基地進行義務植樹時合影。圖/新華社馬俊河在甘肅省民勤縣的家中維護「拯救民勤網」網站。圖/新華社馬俊河在他和義工種植的梭梭林前留影。圖/新華社 文/記者田穎、張文靜從早期在BBS、博客上發帖,到發布短影片、開直播,馬俊河一直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喚起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沙漠治理的關注,這群挑戰自我、熱心公益的「Z世代」也為他發起的公益行動帶來新機遇。馬俊河以網名「種梭梭的馬哥」被八萬餘名社交媒體粉絲熟知,他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稱自己為「互聯網種梭梭治沙行動開創者」。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處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是中國大陸荒漠化、沙化最嚴重的縣區之一。梭梭樹這種耐旱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西北乾旱區域,具有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二十年前,馬俊河看到一篇報導,記載民勤生態環境形勢嚴峻,若不採取措施或在十七年後消失。他毅然辭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成立當地第一個環保義工組織,從網上開始招募義工種植梭梭。有意義的成人禮「互聯網種梭梭」指的就是他於二○○七年發起的義工公益行動,旨在透過網路呼籲公眾關注民勤治沙行動,並召集大陸各地義工參與當地生態治理。從早期在BBS、博客上發帖,到發布短影片、開直播,馬俊河一直嘗試利用社交媒體喚起公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沙漠治理的關注,這群挑戰自我、熱心公益的「Z世代」也為他發起的公益行動帶來新機遇。今年二月,來自西安的大一新生張瀝文剛參加完一期種梭梭義工活動。她將這段為期五天的經歷製作成短影片,分享在個人帳號上。影片中,她和一群戴著時尚運動眼鏡的青年義工住帳篷、吃麵條,坐著電動三輪車在沙漠裡顛簸,裝卸種植梭梭苗,閒時則對著鏡頭組隊舞蹈。她在影片中敘述道,在民勤義工營地的日子裡,夜晚時常凍醒,頭髮和臉上沾滿沙粒,旱廁讓她頗不習慣,但這段經歷「難忘、非常值得」。張瀝文說,參加種梭梭活動是受到一檔種地真人秀節目啟發,馬俊河也是這檔節目的嘉賓。節目中關於民勤沙漠治理的挑戰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義工招募信息,她立即報名。張瀝文希望自己擁有一個有意義的成人禮,去沙漠的志願行動為她提供了機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僅二○二四年,來到馬俊河創立營地參與植樹活動的義工就有六千餘名,其中大多數是二十歲至三十五歲的年輕人。該營地今年春季的植樹治沙活動從二月中旬持續到五月,義工可以自由選擇參與時段和時長,與當地農民合作種植梭梭樹。馬俊河認為,愈來愈多年輕人對植樹治沙公益行動感興趣得益於社會經濟發展。「現在的年輕人物質條件好,更敢於張揚個性,顧慮也比較少。外加通信、交通相比過去都有很大改善。所以,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相對於我們那個時候更加自信。」張瀝文也贊同這種觀點。「我發現很多年輕人跟我一樣,喜歡去做這種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既找到自身價值,也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在社交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Z世代」義工通過短影片等分享自己參與植樹治沙的日常,這也為號召公眾關注民勤生態治理帶來助力。馬俊河坦言,年輕義工所起到的傳播作用要比實際勞動的作用大很多,「這也是這些年我們大力推動義工參與項目的原因,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起社會關注。」社會關注為馬俊河發起的公益組織帶來企業贊助以及基金會撥款,這些是該組織賴以運轉的資金來源。近年來,馬俊河還透過銷售沙漠特產和組織研學來為項目注入活力。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下一篇文章 【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根治海河博物館長】魏宗寬 見證海河生態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