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失憶症 人類記憶神祕空白

編譯/潘楠慕  |2025.04.20
271觀看次
字級
嬰幼兒學習力超強卻「失憶」,一直令科學家困惑。圖/美聯社
幼兒失憶症可能只因難以讀取記憶。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自己嬰幼兒時期的記憶,但是根據一份新研究,人類從1歲起就能夠形成記憶,但是可能因為「讀取」記憶的問題,以至於日後想不起這個時期的事情。

人在出生後的頭幾年,學習速度驚人,但是長大後卻難以回憶起這段時期的具體經驗,這種現象被稱為「幼兒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塔克-布朗(Nick Turk-Browne)稱這是一段「人類早期記憶中的神祕空白」,是一種很矛盾的現象。

現代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大腦的海馬迴,該區域負責處理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但是在嬰兒期尚未發育完全。之前的研究已透露出,雖然嬰兒還無法用言語表達,不過他們看到熟悉的東西,會凝視較久,顯示嬰兒擁有記憶。

塔克-布朗的研究根據這項線索深入探究。研究人員設法成功對26名嬰兒進行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其中一半未滿1歲、另一半超過1歲。實驗中先向嬰兒呈現臉部、場景或物品之圖片,根據注視熟悉圖片的時間,測試其記憶,並比較寶寶看見記得和忘記的圖像時,腦部的海馬迴活動。

這份3月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年逾1歲的嬰兒中,有11人的海馬迴,在大腦形成記憶時顯著活躍,記憶測試表現較好者,海馬迴活動較強烈;未滿1歲的嬰兒則未見此現象。

塔克-布朗說,研究結論認為,「大約1歲起,海馬迴已有編碼記憶的能力」,這些記憶維持到3歲左右,開始逐漸消失,至於日後難以回想起來,問題或許出在無法「讀取」記憶。

研究團隊接下來將探究,幼兒能否辨識自己嬰兒期視角錄製的影片,未來或許有方法,可重啟人生初期的回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