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三國演義》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開歷史演義小說之先河,也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動盪不安的戰亂時期,許多事跡被後人演繹為傳奇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久遠。自隋朝的「雜戲」,至宋元時代盛行於城市的「說話」,題材多樣,作品版本眾多,後又被搬上舞台。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取材於三國歷史的〈說三分〉,光是金、元時期演出的三國劇目就達三十餘種,廣受市井小民熱烈的捧場。
元末明初時,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戲曲和話本,結合《三國志》等史書,再根據他對社會的觀察和人生的體悟,創作了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甫一出世,世人爭相抄寫,流傳之廣之遠之久,恐怕是羅貫中本人始料未及的。所以,書中所述的「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不毛之地」、「樂不思蜀」……等用語,人人都能朗朗上口。
時至今日,《三國演義》仍在東亞文化圈內的流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視劇有多種改編版本,三國相關的娛樂題材更是目不暇給,輻射效應的結果,鄰近國家日本尤為喜愛三國故事,以三國為背景或題材的各式動漫、電子遊戲、周邊產品數以百計,推陳出新,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