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寶寶禁拍片 換道具娃娃上陣

編譯/潘楠慕  |2025.04.13
571觀看次
字級
畫面呈現出的道具娃娃難辨真假。圖/法新社
道具娃娃製作費工。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鏡頭上的寶寶有著紅潤的雙頰、看來粉嫩的肌膚,卻是幾可亂真的道具娃娃。受限於嚴格法規,愈來愈多影視作品選擇以假娃娃代替真嬰兒上陣拍片,使得製作道具娃娃,這個原本冷門的生意翻倍成長。

在巴黎北郊的一間特效道具工坊,共同創辦人拉勒蒙(Celine Lallement)一邊小心地用鑷子,夾起一撮撮比成人頭髮還細的毛髮,植入道具娃娃頭上,一邊仔細檢視是否有瑕疵。這家工坊專門打造幾可亂真的道具嬰兒,從皮膚紋理、皺褶和毛孔,到眼皮下隱約可見的微血管,都栩栩如生。

這家工坊自2008年成立以來,製作的道具嬰兒每年用於大約100部影視作品,隨著疫後影視產業復甦,工坊年營收從2021年起,每年翻倍成長,去年雖然成長率放緩到35%,但依舊強勁。

工坊共同經營人索利耶克(Justine Ray Le Solliec)指出,法國法律禁止3個月以下的新生兒拍片,3個月到3歲之間的幼兒,每天只能拍攝1小時,需要多場嬰兒戲分的劇組只能以道具娃娃代替,一場新冠病毒疫情,帶來更大商機,「當時嬰兒禁止進入拍攝現場,反而讓我們的模型需求量激增」。

一具嬰兒模型一天租金約為700歐元(約新台幣2萬5000元),若是直接購買,售價為9000到1萬5000歐元(約新台幣32萬到54萬元),視製作繁複程度和工時長短而定,平均每一件需耗時至少6周才能完成。

除了道具娃娃,他們還製作擬真孕肚、胎盤、胎兒、臍帶等,下一步,他們計畫拓展海外市場,並擴大產品線,打造體型較大的娃娃模型,以因應更多種特技場景的需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