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初登版20周年專題】尋找下一個王建民 再燃台灣棒球魂 曾博群、張哲郢、石毓琪、郭羿婕、楊逸民專題報導 |2025.04.11 語音朗讀 5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王建民日前接受《人間福報》專訪,暢談旅美心路歷程。圖/記者張睿杰江少慶。圖/富邦悍將提供王建民日前接受《人間福報》專訪,暢談旅美心路歷程。圖/記者張睿杰徐若熙(圖)憑藉國際賽表現累積聲望與實力。圖/余承翰王建民(左)卸下球員身分後轉任投手教練,持續培養新生代球員。圖/曾原信古林睿煬(圖)選擇旅日爭取實戰經驗。圖/林俊良曾仁和。圖/美聯社 文/記者曾博群、張哲郢、石毓琪、郭羿婕、楊逸民專題報導20年前,王建民在紐約洋基隊奮起,帶領全世界見證台灣之光誕生;20年後華麗轉身,他依舊留在棒球場上,為台灣職棒與中華隊培育更多好手,也尋找下一個王建民。截至去年底數據統計,86名旅美球員中,投手占54人(62.8%),野手為32人(37.2%),登上MLB層級的僅17人,成功率僅2成左右,其中投手占12人、野手5人,凸顯大聯盟挑戰難度高、且投野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在王建民之前,赴美挑戰的台灣棒球員屈指可數,沒有太多經驗可參考,當他獨自到陌生的異鄉奮鬥,不僅文化差異帶來極大衝擊,美國職棒選手的自我意識、對自我要求之強大,都令他大開眼界。身為旅美開拓者之一,王建民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起初還有翻譯24小時陪伴,不過一年後,球隊決定讓他自己學習,「那段時間比較辛苦,因為還是聽不懂,就有球員慢慢跟我聊天,我慢慢多聽,他們也會帶我去玩、去走走,就開始比較融入。」王建民在美國遇到的教練也沒有刻板印象的嚴肅,亦師亦友,能開玩笑也能暢聊,漸漸培養出熟悉度,因此讓建仔敞開心胸,一有問題就會馬上提出,也降低語言隔閡。當教練之後,王建民更清楚這種溝通與主動十分必要,「選手能表達愈多愈好,說出身體感覺是什麼,要去思考對自己有助益的是什麼,把感覺表達出來更有助於調整,成長更快。」「在台灣,我們就是一個小小國家,如何讓自己到國外還有競爭力?要去看人家有哪些素質,再檢視自己,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超越他們?」這也是他給旅外後輩的建議,務必好好地體會、觀察。從投手丘退下來後,王建民也帶領年輕投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力。他認為,現今台灣年輕選手的層級都優於當年的他們,「我們那個年代完全沒有運科重訓觀念,就只是靠練習、聽教練指示慢慢去學習。」如何讓身體適應運科,找到適合自己、有助益的東西,是球員及教練共同課題,但成功永遠沒有捷徑,無論有多少資源可利用,他再三強調不能忽略的仍是「基本功」。即便是最高層級的大聯盟,對基本功也毫不馬虎。王建民透露:「到美國的時候,每天都是一樣的訓練流程,例如接短打、補位,幾乎每天都做這些。」剛轉教練時,王建民察覺現今的投手,多半只想著投球,補位、守備等基本功都不夠紮實,到職棒還要重新再教,「球投出去之後,你變成野手,要去處理球、要去補位,不是投出球就站在那邊看,比較可惜。」對年輕世代的期待,王建民說:「自動自發再多一點,不要教練說什麼才做什麼。」除了僅有的練習時段外,如何善用時間補強不足很重要,「要跟教練討論,訓練結束後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幫助自己提升。」「現在我們台灣棒球有進步,可是國外進步幅度更大。」他提到,國外許多資訊和觀念很晚才傳進台灣,因而始終存在一段差距。球員的適應問題、傷病風險與競爭壓力,也成為許多潛力股未能突破關卡的關鍵。尋找「下一個王建民」,真正的答案不該局限於一個名字,而是整個棒球體系的進步。也許就在這片土地上努力著,等待更完善的契機,將夢想化為現實,當某一天,大聯盟的投手丘上再度響起來自台灣的名字,這段奮鬥與傳承,終將迎來最美的回響。年輕新世代 古林、徐若熙接棒未來■王建民透過最傳統的方式,從業餘直接旅美,經過小聯盟層層磨練,最終站上大聯盟投手丘。與日本、南韓職棒球員透過競標或自由球員資格進入大聯盟的模式相比,台灣選手目前仍面臨較大挑戰。「我們球員大多都從小聯盟開始,花很多時間在那邊磨練,其實有時候心態會被磨到滿難過的。」王建民指出,台灣選手多半從高中就直接簽約赴美,必須從小聯盟開始熬,面對大量中南美及美國本土球員的競爭,難度相對更高。王建民坦言,球探大多會在國際賽挖掘好手,較少直接到中職尋才,儘管中職球隊實力逐步提升,選手直接挑戰大聯盟仍具挑戰性。他認為,在人才培養上,中職應導入更多資源,例如善用運動科學、建立專業團隊等。樂天桃猿資深球探林昭宏則分析,中職與日韓職棒在環境上仍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對戰球隊較少、洋將投手水準不一,以及賽季場次有限等因素,使得中職球員較難直接獲得美職球隊青睞。林昭宏也舉出兩位年輕投手作為旅外代表,其一是加盟日職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隊的投手古林睿煬。林昭宏認為,日職可能成為台灣選手進軍大聯盟的更務實跳板,獲得更優渥合約,再朝更高水準的美職發展;另一位備受矚目的旅外潛力投手是味全龍王牌徐若熙。徐若熙在經典賽資格賽中展現了強勢的投球實力,被認為有望接棒古林。小聯盟生活大不易 旅外甘苦談曾仁和昔日效力芝加哥小熊隊的曾仁和,曾兩度榮膺小熊小聯盟年度最佳投手,也曾在大聯盟出賽;談到旅美初期,曾仁和也直言:「小聯盟的生活並不容易。」對於旅美生活最不適應之處,他坦言種族歧視問題也曾令他苦惱,「不管大小聯盟,歧視多少都有,只能用實力讓他們閉嘴,也要盡量去融入環境跟球隊文化。」曾仁和認為,心態與經驗是在大聯盟生存的關鍵,他也強調,與教練的溝通至關重要,要勇於發問。江少慶前旅美投手江少慶曾被寄予厚望,曾是最被看好的「王牌接班人」,王建民過去曾對江少慶高度評價,稱他「離大聯盟只差一小步」,並表示他最有機會超越自己。江少慶說,赴美初期最困難是語言隔閡,生活上諸多不便需靠翻譯,無法和教練直接溝通,也會局限自己進步的空間。江少慶旅外後才專職投手,尚未經過春訓,手肘負荷不了強度開刀,「經歷那次受傷才重新審視,要用最簡單的投球方式保護身體。」基層比賽繁重 台將折損率高■王建民的大聯盟生涯璀璨,巔峰期卻短暫,主要原因就是深受傷痛所苦,曾因肩膀、腿部、臀部等多處受傷進出傷兵名單,這也是台灣球員普遍遭遇的問題,其實登上大聯盟的台將不少,能健康站穩最高殿堂的比例卻偏低。現任台東紅葉國小校長方穎豐,培育出旅美兄弟檔張進德、張育成等人,他直言,台灣選手無法上到大聯盟的問題,在於球員折損率較高,因為好選手在各基層球隊算是少數,相對使用量就偏高,受傷機率也增加。海盜隊球探也指出,現在基層愈來愈多比賽,卻沒把休賽觀念養好。以投手王維中為例,2011年,匹茲堡海盜原打算以35萬美元和他簽約,卻因體檢時發現手肘韌帶撕裂,最後協議重新換約,簽約金只剩5萬美元,且隔年都在術後復健中度過,直到旅美第3年才展開完整賽季。另個例子是曾被譽為「王建民接班人」的江少慶,2011年加盟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現為守護者隊),隔年就傳出手肘韌帶斷裂必須開刀,2013年整季報銷,最終未能上大聯盟,回台加盟中華職棒富邦悍將。 前一篇文章 大聯盟初登版20周年專題(上)王建民點亮台灣夢 夢迴洋基初登板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聯盟初登版20周年專題(上)王建民點亮台灣夢 夢迴洋基初登板【人間福報25周年專文】移山25年 傻瓜今還在2025年肆月 人人皆能成佛2025 壹月 拈花微笑 傳承傳法2024 拾壹月 上妙飲食 清淨法味樂音菲揚 佛學藝術滋養文化素養 作者其他文章大聯盟初登版20周年專題(上)王建民點亮台灣夢 夢迴洋基初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