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初登版20周年專題(上)王建民點亮台灣夢 夢迴洋基初登板

曾博群、張哲郢、石毓琪、郭羿婕、楊逸民專題報導  |2025.04.04
382觀看次
字級
2000年6月5日,王建民(右)正式加盟MLB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圖/資料照片
《後勁:王建民》以形容球路尾勁的Late Life為名,呼應王建民球員生涯後期故事。圖/陳惟揚提供
2005年4月30日,王建民完成MLB初登板,只用81球繳出7局失2分的優質先發,打響名號並開啟輝煌的美職生涯。圖/資料照片
2008年6月15日,王建民(左)首次打擊上壘,跑回本壘前就已受傷,面露痛苦神情。圖/中央社
王建民大事記。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文/記者曾博群、張哲郢、石毓琪、郭羿婕、楊逸民專題報導

20年前那一天,王建民踏上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丘,以低調冷靜的風格、難以捉摸的渾厚伸卡球,締造連兩年單季19勝、亞洲最快50勝等多項傳奇紀錄,讓台灣在國際舞台發光。

「你明天去紐約報到。」2005年4月26日凌晨,王建民在睡夢中接到總教練來電,被通知要升大聯盟,他心想:「是在做夢嗎?」

飛抵紐約後,由於球隊尚未公布異動,王建民還進不了舊洋基球場,在飯店待了兩天,想準備比賽也只能獨自找公園丟丟球。到了去球場那天,他甚至在門口就被攔下,還要等警衛打電話確認才放行,折騰多時才進到球員休息室。

30日晚上,王建民迎戰多倫多藍鳥,成為台灣史上第3位大聯盟球員。同年10月6日,他在季後賽登板,也是台灣投手第一人。

時光流轉至20年後,王建民憶起初登板那天,時而沉思,時而大笑,「賽前時間真的過得很慢,坐在那邊一直等很緊張,還會想吐,愈接近比賽就會很抖。」

站上投手丘後,王建民雙腳仍在發抖,卻冷靜地只用81球,以7局失2分優質先發寫下完美開局。

其實,登上大聯盟前,王建民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練就招牌伸卡球是重要轉捩點。

「剛去美國時,球速147、148公里,在那年代已算不錯,對打者滿多擦棒球,拿到好球數後還有滑球這顆主要武器,可是投完一季後受傷開刀,滑球不見了。」這使得王建民在小聯盟初期表現不盡理想,直到升3A遇上投手教練尼爾.艾倫(Neil Allen)教他投二縫線速球(伸卡球),逐漸成為制敵武器。

「當時比較少人丟這種球,我因隊友受傷才有機會上去,也擔憂不曉得能待多久;教練說,不用想那麼多,投得好就有機會,我就是這樣一場一場丟。」

2005年,洋基先發輪值擁有穆西納、帕瓦諾、布朗、萊特和巨怪強森等強投,王建民只是臨時替補,卻迅速贏得固定先發,成為新人王熱門候選;雖一度因肩膀疲勞掛傷號,錯過比賽近2個月,仍以8勝5敗、防禦率4.02完成不凡的菜鳥年,並在季後賽對天使6.2局僅失4分(1責失),一步步搶下王牌。

20年過去,王建民早已成為傳奇,激勵無數球員懷抱夢想。然而,現實殘酷地提醒我們,自他之後,能站穩大聯盟的台將少之又少。

天分、努力、機遇,缺一不可;語言、文化、體能,更是考驗。那些追隨王建民腳步的選手,有的在小聯盟掙扎,有的返台延續生涯,最高殿堂依然遙不可及。20年後的今天,不禁要問:下一個王建民,究竟在哪裡?



紀錄片後勁 展現不服輸人生

■自2014年起跟拍王建民,加拿大籍台裔導演陳惟揚費時約4年,完成紀錄片《後勁:王建民》,細膩捕捉這位台灣傳奇的執著與堅持。

2013年,陳惟揚到小聯盟看建仔比賽,因緣際會一起吃飯,看著193公分的建仔,塞進租來的小車裡,當下巨星光環與現實落差衝擊著他,也促使紀錄片開拍。

跟拍過程中,陳惟揚很少感受到王建民的情緒波動,「很多時候,你不知道他思緒到哪,但其實他很有想法、也很冷靜觀察,當他表達出來,你就知道,他其實是很內斂,而且那就是他要的。」

陳惟揚最清楚感受到王建民放不下棒球,即便在皇家隊重返大聯盟後,始終無法割捨他的最愛,父母一直希望他停下腳步,無須再證明自己,怕他壓力太大、也讓身體受苦。

「很多人說他不行了,但他相信自己身體還可以,每天毫不妥協地完成訓練,堅信只要做到這些,就能回大聯盟。」陳惟揚回想,這股意志力,支撐著建仔不斷挑戰極限,即便家人心疼他的執著,他仍堅持直到他認定該停下來的時候。

《後勁:王建民》上映時,陳惟揚曾低調進戲院,一名男性觀眾看到王建民身穿洋基球衣的畫面,便忍不住啜泣許久。

「那一刻我才知道,王建民不只是球員,而是許多人青春歲月的象徵,你以為是在看他的故事,其實是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

需不需要再有下一個王建民?陳惟揚說:「情感上,我認為不需要,王建民在很多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像初戀般,無可取代且獨一無二,但對台灣棒球發展而言,我們確實需要更多成功案例。」



建仔熱潮 帶動10億經濟規模

■從2005至2016年,王建民在大聯盟生涯共12個球季,不僅掀起台灣一波棒球熱潮,也帶動台灣經濟奇蹟。

清晨早餐店,餐桌上報紙露出的是體育版,牆上電視播放著洋基隊直播賽事,店內滿滿用餐的顧客,目不轉睛盯著電視。這樣的場景,對6、7年級生來說相當熟悉。

王建民不是第一個升上大聯盟的台灣球員,卻是讓許多球迷開始接觸美國職棒,甚至製造出台灣美國職棒熱的球員。

只要王建民拿下勝投的隔天,各報頭條版面,都是一張大大的王建民賽事照,球迷們一大早衝向便利商店,為的就是能搶買報紙收藏。

隨著勝投一場接一場,「王建民」這個名字紅遍大街小巷,從老到幼,無人不知。國內廠商趁這波熱潮,從飲食、3C產品、體育用品、汽車,代言紛紛上門,推出周邊商品,球迷也很買單,估計當年因為王建民的代言,廠商平均業績增長3成。

雖然股市看的是基本面、技術面,但巧合的是,有媒體統計,只要王建民勝投當天,台灣股市有極高機會收紅盤。

自2005年5月登上大聯盟,到2008年6月因跑壘受傷整季報銷,這段王建民戰績最輝煌時期,帶動約新台幣10億元經濟規模,成為王建民狂潮下的另類經濟奇蹟。



招牌伸卡球 締造連2季19勝

■2006年,王建民躍居洋基王牌投手,在完整先發首季發揮強力伸卡球,投出美聯最多單季19勝、防禦率3.63,更在象徵投手最高榮譽的賽揚獎拿下美聯票選第2,締造台灣球員最佳成績。

王建民該年也創下多項特殊紀錄,例如,靠著伸卡投出全聯盟最高的62.8%滾地球比率,且218局投球中只挨12支全壘打,在先發投手合格局數中寫下最亮眼紀錄。

僅僅在大聯盟第2個賽季,王建民異軍突起成為美聯新科勝投王,靠著如保齡球般渾重的招牌伸卡球,把打者封鎖在內野。2006年投球進階數據顯示,打者把球打進場內,形成安打機率低到未達1成。

值得一提的是,同區球隊魔鬼魚(光芒隊前身)該季遇上王建民,打擊率僅1成59,王建民整季對魔鬼魚4場先發贏得3勝0敗、防禦率1.15。

只可惜,當年美聯賽揚獎票選上,王建民獲得15張第二名選票、6張第三名選票;同為19勝的強投桑塔納(Johan Santana),三振、投球局數和防禦率皆高居美聯首位,兩人有89分差距,王建民只能屈居第二。



從傷痛中站起 不後悔全力衝刺

■如果說王建民初登板那一天,是台灣球迷心中最難忘的日子,那麼,2008年6月15日對戰休士頓太空人的那一刻,則是最令人心碎的畫面,正值巔峰時期的建仔,一次跑壘扭傷腳踝的意外,無情地改變了他的生涯。

倘若時光倒流,王建民會希望哪個時間點可以重來?「不要跑壘受傷」或許是多數球迷的答案,不過王建民卻堅定地說,不會後悔當時全力衝刺。

「因為如果(生涯)一路順暢,你會覺得就只有投球而已,那後面就不會去學其他東西。」這些年累積的挫折與經驗,既殘酷卻又珍貴,如今成為王建民執教的養分,「其實後面學到東西對我幫助很大,像現在教球員就用得到」。

王建民生涯曾因肩傷兩度動刀,2001年因為右肩關節唇破裂進行手術,他是少數能重返投手丘的患者;2009年,再因右肩關節囊韌帶撕裂傷開刀,醫生直言只有5%機會能拚回大聯盟,他也辦到了,再度上演回歸奇蹟,但背後付出的努力與毅力,絕非一般人能想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