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上國小的孩童在早晨喊骨頭痛,往往被家長認為是不想上課的藉口,或是誤為是生長痛;醫師指出,若七至十歲的小孩出現早晨關節腫脹、僵硬感,且要到中午才紓解,就要懷疑是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提醒,須及早治療以免造成終身殘廢。
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表示,一般人多以為成年人才會發生類風溼性關節炎,其實也會發生在小朋友身上;十六歲以下者就稱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每十萬個人當中就有三點八人罹患此病,平均發病年齡為七至十歲。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發炎性疾病,若不治療可能造成終身殘廢。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關鍵在於預防關節變形,不要影響骨骼發展。
黃璟隆指出,發病之初,關節炎的症狀包括腫脹、關節內有滲出液、關節活動範圍受限、關節活動時會疼痛或是關節發熱等。這些症狀常被忽略或誤認為是生長痛、運動傷害或是小朋友偷懶。
如果孩童關節腫脹超過二星期,而且早上起來有晨僵現象,到中午才感覺較舒適,都應懷疑小朋友罹患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目前健保對於幼年型風濕性病患給付生物製劑用藥Etanercept已上市,並已獲健保條件式給付。可阻絕關節持續性破壞,及有預防變形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