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蘇
中國古代有兩位偉大史學家,一位是西漢的司馬遷,另一位就是北宋的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時代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其所編纂的《資治通鑑》更是繼《春秋》後另一部編年體鉅著,是極具價值的歷史著作。而除了《資治通鑑》膾炙人口以外,他寫的〈訓儉示康〉同為後人所稱頌。
司馬光為人廉潔,自奉儉樸,即便已貴為宰相,依舊待人如常,沒有一點做官的架子。不僅不會歧視同僚,就是對家僕,也不曾因官位提升而改變作風。
據說,司馬光家裡有個僕人,侍奉了他三十多年,自從司馬光考上秀才起,就一直稱他為「君實秀才」(司馬光字「君實」),三十幾年來,一直未曾改變。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司馬光,聽見這名僕人稱司馬光為「君實秀才」,告訴他不可如此稱呼,應該稱呼「司馬相公」(那時司馬光已經做了宰相,「相公」是宋代對宰相的稱呼,也可做為高官的尊稱)。僕人認為蘇東坡講得很有道理,隔天向司馬光請安時,便稱呼他為「司馬相公」。
司馬光覺得很奇怪,問僕人是怎麼一回事?僕人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司馬光聽了,嘆口氣說:「唉,好好的一個僕人,都被蘇東坡給教壞了。」可見得,司馬光從不認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會因為職位轉換而有什麼改變。
人很容易因身分不同,作風也跟著改變,所以才會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而像司馬光這樣,始終忠於自己的人是很難得的,也難怪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如此高,多年後仍受到推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