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氣象】文化殘陽下的「中讀」者

文/蔡淇華 |2025.04.04
1986觀看次
字級

文/蔡淇華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如此清麗婉約的納蘭詞,不會被編在古典消瘦的國文課本中,然而卻有一個人,散盡家財,創辦高達近八十萬次點閱流量的「中讀網」,介紹一個個孤高絕俗的詞人,還原千百年前句句含情的詩詞,其中也包含清朝的一場細雨,人間僅停留三十一載的納蘭性德。

這個人,是在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的張麗珠教授,在退休之際,如春蠶吐絲,將畢身學養,化為時光的針線,縫合了古今的裂痕,試圖喚起匆忙的時代,停下來,讀一讀,那些歷久彌新的溫柔與哀愁。

張麗珠教授所著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論證翔實、綱舉目張,根據出土簡帛,補充了孔孟之間百年空白的儒家早期性論、老莊思想外的黃老道家,為墨家、法家重新定位,又以全新角度評價漢代思想、重建清代思想史,銜接民國以來的現代新儒學,是中文系學生的必讀經典。

有此深厚哲學涵養,實因麗珠教授對中華文化,「中毒」甚深。

她認為文化不是化石,是呼吸,是心跳,是我們共同的記憶與未來。於是,她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無數心血,創辦「中讀網」。創站初期,備嘗艱辛。從網站建設到內容策畫,從專家邀請到讀者服務,張教授事必躬親,確保每一篇內容的質量。她想為中華文化的暗夜,點更亮的燈,即使燈光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她仍忖想,「中讀網」化為燈塔,在數據的海洋中,為迷失的靈魂導航。

功不唐捐,漸漸地,經典不再是塵封的紙頁,而是流動的光,穿過螢幕,照亮每一個渴望的眼睛。論語與詩經,莊子與李白,在她的指尖重生,成為現代人手機裡的風景。甚至連陳鼓應、曾昭旭、祁立峰……等不同世代的文化巨擘,都受其所感,成為共同編輯。

曾昭旭教授認為人有兩種生命:自然生命與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比較簡單,只要吃飯睡覺就自然成長;但是文化生命卻不一定,那是由一個人的心靈創造出的存在意義。如果人的心靈覺醒,文化生命會往上提升,但是一不小心,也可能向下沉淪。我們需要活出人生價值的人來啟發,比如說古聖先賢留下的生命紀錄,哲學與文學的廣義經典。

任教北一女的厭世哲學家申晏羽老師說,像辛棄疾、歐陽修、蘇軾,他們都在「中讀網」文章裡,被玩出不一樣的面向,閱讀後會讓自己變成一個高雅又有鬆弛感的時光旅人。

也是編輯之一的中大壢中黃承達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欠缺情感教育。傳統的教育一直太正向,並沒有補充我們那些不曾滿足的憂傷。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療癒,文學就是那療癒的方式。例如屈原的悲傷與美,就是希望把受傷的心緊緊體貼起來。

黃承達老師讚賞「中讀網」把文本與故事裡面最精采、最本質的東西挖出來再問一遍,幫我們從膚淺的日常走出來,走到經典的最深處。通過閱讀、通過思考、通過創作,讓我們的人生提取更多的能量。

台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張振宇公開稱讚「中讀網」是「台灣最好的人文網站。」因為「中讀網」現在已設立影片、思想、賞詩、讀詞、語言教育、成語、經典故事、床邊故事及當代紀事等九大專區,轉化先聖先賢的智慧,成為人人都能聽懂讀懂的文字。篇篇精品,字字珠璣,是陪伴現代人每天閱讀一小篇的美好網站。

麗珠教授說,路要選難的走,文化的千鈞擔子,要挑重的挑。中華文化不會如草木,僅一日枯榮。經典在更久遠的未來,仍是華人的珍寶。麗珠教授深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而中華文化就是歷史與時代的巨人。想要爬上巨人肩膀,需要有能夠溝通古今的橋梁,作為今人和經典的對話平台,「中讀網」就想擔任這座橋梁。

目前網站需要克服的困難,主要是時間以及有限的人力、經費問題。網站的內容擴增、經營管理,需要強力的後盾,需要技術專業與設備的提升,畢竟「利其器」才能更「善其事」。張麗珠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協助推廣,達到全民閱讀「中讀網」的目標。

在納蘭性德的作品〈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中,他寫下: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這西風獨涼,就是麗珠教授今日的獨立蒼茫。麗珠教授在中華文化的殘陽下,不辭冰雪為卿熱。即使面對選舉前後,網站五次莫名被屏蔽的逆境,她仍然橫眉冷對,奮力讓古老的智慧,像最新的更新檔,修復現代人的心靈。

雖然此刻,「夜深千帳燈,故園無此聲」,但「中讀網」仍堅持當一張拼湊文化碎片的網,網住唐詩的月光,覆蓋城市的霓虹;網住莊子的垂天之翅,帶我們飛抵達靈魂的IP。因為「中讀網」,仍青春的經典,歷久彌新;不朽的美好,只如初見。

(「中讀網」中華文化的數位圖書館 https://readc.info/)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