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榮淑
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發現彩陶上面有五瓣、四瓣花紋連綿不斷。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當時人們對美麗的花蕊,仔細觀察創作出來的圖案,或含有祈求豐收的意思。
一○六三年,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恰似花的代言人說出愛花民族每個世代各有所愛。古人常把花當做一種心靈的寄託。如《楚辭》:「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以花朵比喻自己的情操。唐朝詩人唐伯虎〈桃花庵歌〉表明寧願老死在花間,也不願在富貴面前卑躬屈膝。
現代人把四季賞花盛宴列入生活休閒重要選項,愛花人不惜金錢與時間,為了一朵花來去旅行。花痴更是將花事化為生活的底色。
含苞,初綻,怒放,枯萎,凋零。花把原本相當抽象的生與死,在很短的時間內具體呈現出來了。對於花開花落的理解,讓不可見的時間變得可見。時間的流動在花的身上被看現了。在繁花盛綻的深邃之處,記錄著自然界生命周期循環的恆定命題。從中學習珍惜當下,品賞風土之詩。
花就是有這一款重要的特性,她會枯萎,不像其他藝術品如雕刻或繪畫可以長久留存,也因為有著這樣的時間性、局限性,才成就了她的獨具魅力。對花的敬意也好、對生命的想法也好,她教導我們敬畏天地之情。自然的消逝,也是一種美的呈現。
被時間追著跑的現代人,且放慢腳步,靠近,細心品味一朵花的美麗,感知變得清晰而敏銳。汲汲營營追求功效的現代人,且放輕鬆,或遠或近凝望一朵花開,品味春夏秋冬不一樣的花香。
是的,以花為師。人間遺美、空間留痕、時間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