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詞探源】且說呆若木雞

文/吳宏信 |2025.04.02
106觀看次
字級

文/吳宏信

之前到菲律賓宿霧島旅遊,走訪資生堂島時,看到一隻隻公雞彷彿木雕,站在木棍上聞風不動,就像憲兵儀隊般挺立,才知道這一帶有鬥雞的習俗,也讓我聯想到「呆若木雞」的成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如今常被用來形容一個愚笨的人受驚嚇而發愣,或是反應遲頓、驚愕詫異的樣子,可說是弄擰了原意。

文中描述,古代有位馴雞行家紀渻子,為齊王馴養鬥雞。十天後,齊王問:「鬥雞訓練好了嗎?」紀子回答:「還沒,這隻雄雞盛氣凌人,驕傲得很。」又過了十天,齊王再次詢問,他說:「還不行,別的雞一叫牠就跟著叫,還不夠沉著。」十天後齊王又問,他說:「還是不行!儘管氣勢收斂很多,依然目露凶光。」

再過十天,齊王詢問時,紀子說:「可以了,經過四十天的訓練,如今牠已足夠沉穩,對其他雞的鳴叫毫無反應,看來就像隻木製的雞,具備了完善的戰鬥力。之前外露的氣勢,已全部內化成內在的氣勢,足以懾服競爭者,所有的雞見到牠都會落荒而逃。」後來,這隻雄雞果然百戰百勝。

紀渻子調教鬥雞有其過程,首先消其霸氣,磨掉驕慢的個性,然後去除鬥心,養成泰然自若的態度沉穩,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宋朝蘇洵《權書‧心術》中有句「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亦是類似的意思,指遇事鎮定自若不慌亂,不受外界影響。

莊子用這個鬥雞的故事,譬喻一個人學養高深、態度沉穩,故而有成語「木雞養到」,表示人的學養深粹或功夫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此,「木雞」本是形容一個人即使碰上意外或危及的情況,也能保持沉著鎮靜的態度,臨危不懼、穩如泰山,使敵人恐懼屈服。

但是經過時代演變,後人取木雞站立不動的模樣,用來形容目瞪口呆、笨頭笨腦,如《聊齋志異》:「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就是採用後來的解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