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素來以強硬及激進著稱。近日川普政府宣布,本周將實施一系列新的關稅措施,進一步加強其貿易保護。並將四月二日當天稱之為關稅上的「自由解放日」。
川普的關稅措施目前雖然仍在變動當中,無法完全確知,現行關稅稅率較美國為高的國家、對美貿易順差的國家、實施非關稅壁壘的國家,其銷往美國的商品,都可能被課徵「對等關稅」。
川普政府祭出關稅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首先,川普認為,關稅可以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增加美國國內的就業機會,實現美國經濟的脫胎換骨。再者,認為關稅可以為聯邦政府帶來數兆美元的新收入,以用於減稅或減少政府負債。第三,川普將關稅視為與貿易夥伴談判的籌碼,迫使對方讓步,以達成更有利於美國的貿易協議。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台灣乃是美國的第七大貿易夥伴,以及美國的第六大貿易逆差國,美國必然想方設法要降低對台灣的貿易逆差,因此台灣的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川普新關稅的影響。但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美國近來已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因此台灣必須調整與美國的經貿關係,以維持對美出口優勢及永續的經濟發展。
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威脅,我方首先應加強與美國政府、國會及產業界的溝通,說明台灣在中美貿易中的特殊地位,爭取關稅豁免或降低稅率。例如,日前台積電等企業已積極與美方溝通,並赴美投資,希望創造雙贏局面。
其次,台灣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政府應協助企業拓展東協、印度、中東等市場,以分散出口風險、降低關稅威脅。
第三,台灣應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通過技術領先及品牌創建,提高產品的全球競爭力。政府應鼓勵企業投入研發創新,發展AI、5G、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同時必須繼續強化台灣產品在全球市場中的不可取代性,如此就可以降低美國關稅的衝擊。
不僅如此,台灣還應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積極參與區域貿易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與日本、南韓的自貿協定談判,以提升自身的經貿韌性。近日中日韓三國經貿部長會議的舉行,便是在美國的壓力下進一步探索三方合作機會的一種表現,類似這樣的合作可以做為台灣的參考。
再者,台灣應由政府主導,擴大對美國的商品採購,以降低貿易順差。例如,擴大對美國農產品、石油、天然氣等的採購,如此不但可以強化與美國之間的互賴關係,鞏固國家安全合作,調整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失衡。
總而言之,川普政府的關稅周政策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台灣未來的經貿動向。儘管目前面臨不小的短期挑戰,但同時也為台灣經濟轉型和升級提供了動力。若能積極應對、調整戰略,並有效拓展其在國際市場的經濟影響力,將有助於在複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中穩步前行。期待政府與企業透過協同合作和創新發展,將危機變為機遇,為台灣的經濟繁榮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