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保健食品關稅高達30%,外界期待調降,財政部長莊翠雲昨日透露「未來方向是調降」,部分產品將以分年、分階段逐步調降,但實際調整項目須由經濟部提供;經濟部政次江文若也表示,確定朝調降方向邁進。
一旦保健食品關稅調降,消費者將有機會以較低價格取得國外保健食品;但考量對於國內產業影響,降稅不會一次到位,而是採分年漸進調整,降低衝擊。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日邀請財經部會專題報告「因應美國川普政府對等關稅策略與我國被列入骯髒15國名單,我國政府財經相關單位因應策略」。
由於美國啟動關稅戰,各國都在盤點自身關稅,外界點名台灣汽車關稅17.5%、保健食品關稅30%,稅率都偏高,呼籲經濟部、財政部考慮調降,兩部會昨並未鬆口調降汽車關稅,但對於保健食品關稅則明確表態。
具體項目 待產發署提供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昨日質詢保健食品關稅調降討論進度,莊翠雲表示,財政部已與經濟部產發署溝通,保健食品中部分產品可分年、分階段調降關稅,具體項目仍待產發署提供。
江文若表示,保健食品關稅將會調降,方向已確定,只是調降方法、時程仍須與相關單位及產業溝通。
自美進口最多 紐、日次之
經濟部去年6月曾提出「我國保健食品調降關稅效益評估」,根據當時報告,我國保健食品產業產值近千億,其中錠劑、膠囊狀保健食品2017至2022年平均產值約447億元。目前國內主力生產保健食品廠商約有200家,以內銷為主。
進口方面,根據海關資料,去年進口保健食品以美國為最大宗,共進口41億元,其次為紐西蘭約14億元,第3名為日本約9億元。
經濟部指出,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錠劑、膠囊狀食物製品」仍保留30%關稅,但因應經濟自由化的趨勢,業者建議應有長期規畫及全盤配套。
其中包括適度鬆綁國內食品管理相關法規等;對進口端採分階段逐步調降之方式,例如分5年由30%降至20%,同時透過配套措施加強管控進口產品之品質及安全性,並確保調降關稅可反應至終端售價,以兼顧產業發展及消費者權益之間的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