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書生
這句諺語形容一個能言善道的人,經常會從某個議題扯出更多話題,說三道四,也常被喻為不務實。
對於現代人而言,見過「匏杓」與「飯篱」的人似乎不多了。這兩種廚房用具,在昔日的農村社會,每一個家庭絕對少不了它們;然而隨著環境與飲食文化的改變,如今廚房裡幾乎已見不到這兩種生活器具了。
從前,電鍋與電子鍋並不普遍時,只能用「鼎」來煮飯,然而飯煮熟後,鼎裡還會剩很多水,所以得用有篩孔的飯篱把飯撈到飯桶裡。之後,空出來的鼎也沒有閒著,還要用它煮菜、燒湯。由於要撈熱騰騰的飯粒,飯篱一般是圓形,還有長長的木柄。
童謠淺顯易懂,也充滿趣味。彰化沿海地區,就流傳著與「飯篱」有關的童謠:「搖啊搖,阿媽鬥挽茄,挽偌濟,挽一飯篱,也欲食,也欲賣。阿公仔講欲滾,滾爛爛,一人分一半,滇滿滿,一人食一碗。」
至於匏杓,在現代也十分罕見了,是利用成熟且晒乾的匏瓜做成的,一般當作水瓢或養豬時舀餿水的瓢子,也可以用來舀穀粒或飼料餵食雞鴨。不過,在物質並不豐裕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匏瓜仍然被當作餐桌的菜餚,除非是忘了採摘且已熟透了的匏瓜,才會被當成匏杓的材料。
蒲瓜有許多品種與別名,如蒲仔、匏瓜、葫蘆等,主要和果實的形狀有關。「瓠瓜」是長形,「匏瓜」是圓形,「扁蒲」是扁圓形,「葫蘆」則是上下膨大中夾細腰。
要製作匏杓的匏瓜,摘下來後,必須先用刀片刮去外面那層薄膜,然後置於太陽下曝晒,晒乾後,再以鋸子輕輕鋸開,將瓜籽掏出,就是兩只實用的杓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