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任張璽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使用抗生素與罹患「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間關係,結果發現2歲前曾使用抗生素的孩童,無論服用天數,未來被診斷有ADHD的機率是常人的10%以上;2歲後才開始服用抗生素的孩童,服用時間愈長,未來被診斷ADHD的風險愈高。
醫學界已知抗生素會傷害腸道菌相,醫界借此推論,若過度使用抗生素是否會增加罹病的機會;因此,張璽分析全台200萬名兒童,於2005~2018年的健保醫療數據,分析2歲以前、2~5歲、5~8歲總計3組在該年齡層首次使用抗生素,以及使用不同抗生素天數,後續被診斷ADHD的風險。
從數據顯示,2歲以前使用抗生素的孩子,無論服用天數,未來被診斷ADHD的風險都高於10%;2歲以後才開始使用抗生素,服用天數愈長,被診斷ADHD風險愈高。
他推論,很可能是幼童體內的腸道菌叢未發展到有足夠的多樣性前,就受到抗生素的影響,導致影響情緒的關鍵腸道菌被殺死,增加ADHD的罹病風險,但他強調,ADHD的罹病原因包含遺傳等,該研究僅證實抗生素可能是ADHD風險因子之一。
張璽表示,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抗生素無法殺死病毒,對抗病毒只能靠自身免疫力抵禦,通常醫師會加開抗生素,是擔心潛伏在體內的細菌,因感冒使抵抗力變弱而伺機而動,採取預防性投藥,但此舉已知會增加抗生素抗藥性,早已呼籲應降低預防性抗生素投藥。依照日本的指引,即使孩子已出現遭細菌感染的黃鼻涕,不建議出現第1天就立即投以抗生素,而是需要超過7到10天才能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