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詐騙猖獗已不是新聞,可怕的是詐騙集團不斷升級進化,手法日新月異,連原本應守護人民的專業人士如銀行員、律師、警察、法院書記官等都遭滲透。當專業的「守護人」或「守門人」淪為詐騙破口之際,折射出系統失靈、行政與法制諸多漏洞的危機更不容小覷。
百分之百政府公營的台灣銀行有夫妻檔行員開設人頭公司當詐騙集團,長期與客戶資金往來異常,主管察覺卻不處理,致使上百位民眾受害,財產損失逾億元。金管會日前對台銀開鍘二千二百萬元的罰金。
金管會雖然重罰台銀,但台銀是百分之百的國家行庫,繳罰金只是把屬於國家的資金「左口袋換右口袋」;而且雖說是「重罰」,但對比民眾的損失,二千二百萬元的罰金根本無關痛癢。最嚴重的是,金管會全面要求銀行業對於民眾的頻繁提款與匯款要「加強關懷了解」,盼能扮演「阻詐」的最後一道防線;但這對夫妻檔行員長達八、九年假冒投資大師名義開設社群群組,多次以該行帳戶匯款給境外的虛擬貨幣平台業者涉及洗錢,而且帳戶還被其他銀行通報警示帳戶而被列入管制,但台銀都沒有處理,顯示內部控制和稽核系統完全失靈。
近年來詐團不斷升級、進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深諳客戶財務資料的銀行員,原本該是民眾金流的「守門人」,應替民眾把關阻詐;沒想到,不肖銀行員竟利用專業的金融知識與客戶個人資料,成為民眾金流的破口。這幾年陸續發生一些銀行員跟詐團勾結、配合的案件,如今連國營銀行人員自己就是詐騙集團,本來設下層層關卡的銀行內稽、內控又都沒有發揮作用,專業的光環反而變成了詐團的通行證。
這幾年發生多起不動產詐騙案件,被稱為台版「地面師」犯案,(地面師一詞從日本而來,是指一群專業人士利用偽造身分文件與不動產權狀進行不動產詐騙),廣納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包括不肖的律師、銀行員、土地代書、法院書記官、里長等,運用偽造的文件(例如偽造遺囑)、假冒的人頭、精心設計的劇本,詐取民眾的高額不動產,令人驚心。
這些有關不動產的詐騙案件,利用台灣高齡化社會變遷、孤獨死漸多的社會現象,因廣泛吸收了許多層面的專業人士,可以突破許多財產交易與行政程序的漏洞與破口,變化出許多行政機關前所未見的騙術,成功詐取多件民眾的不動產。這些不肖人士具備的專業,反而成為精準犯罪的工具,而且涉及的專業職業愈來愈廣,也反映了社會價值觀逐漸扭曲,各行各業都可能被詐團滲透吸收與利用。
金融機構享有政府特許權才能經手民眾財產,行政機關、司法人員掌控社會賦予的公權力,都能博取民眾較高的信任。因此當不肖銀行員覬覦騙取客戶資產、律師貪於厚利走犯罪偏鋒,公務員未能安分守己,國家法律必須對利用職務與知識犯罪者更應加重刑責與金錢的雙重懲戒,防範白領專業人士逐步陷入犯罪生態系可能引爆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