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北京「全國兩會」日前落幕,會議期間談及涉台議題不多,傳達了既定對台基本立場,對於兩岸交流互動的期許則著墨有限。
賴總統日前在國安會議會後記者會上提出兩岸論述,列出五大國安統戰威脅以及十七項因應策略。對照兩場指標性政治宣示,兩岸官方依然冰封,民間交流新蒙陰影。
北京兩會審議通過的李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僅以一百三十個字表述涉台內容:重申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外部勢力干涉;也提及推動兩岸和平、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等,勉強維持軟性基調。
會議期間不時傳出對台強硬論述。如中國大陸軍方以打獨促統行動派自居,聲稱繞島巡航、軍事懾壓已是常態,意圖打造台海「高牆」,阻擋台獨勢力及外部勢力,控管台海情勢不致失控。
大陸外長王毅指稱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指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不容挑戰,兩岸外交戰再起波瀾。顯然在涉及國際外交領域,北京出手不留餘地。
今年兩會還突顯了法律戰,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的工作報告舉示對治台獨例證,從法律層面築牢反獨高牆。北京高官在《反分裂國家法》二十周年座談會上,明示該法就是以非和平方式制止台獨的法律紅線。
兩岸軟性表述,主要由兩會代表、委員提出,口頭歡迎兩岸大學、體育、青年交流、台生來大陸求學等等,藉以維繫兩岸民間交流交往。
自二○一六年民進黨主政以來,兩岸官方政治定位,南轅北轍、全無交集。北京堅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塑造必然統一大勢;台北則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主權不容侵犯併吞。
鑑於兩方各有堅持、針鋒相對,賴總統曾多次表達:願意在對等尊嚴、不設前提情形下與中國展開對話,建立健康有序交流,卻囿於政治定位差異而難以突破,官方對話幾無可能。
今年開春以來,賴政府頻頻以國家安全為由,構建台海「小院」,緊縮兩岸教育交流、民間邀訪、示警藝人出格言論,還以對國家忠誠義務為由,清查公務人員、公教人員是否持有中國大陸身分證件等等。台灣起造「小院」,禁止台灣的大學與大陸十所大學交流,連帶造成陸生無意來台,私校招生愈發困難。
至於兩岸觀光解禁難有進展,主要卡在小兩會無法協商,亦使台灣觀光逆差難解,旅宿餐飲產業無奈苦撐。
綜觀賴總統最新國安講話,勾勒其心中台海兩岸真實圖像,對於對岸定位,由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升格為「境外敵對勢力」,還把兩岸交流視為對岸的統戰威脅操作,於是在國安風險考量下,要對中國大陸人士來台交流進行風險管理,限制具有統戰背景人士來台、禁止來台進行統戰活動。對內則限縮民間各個層面交流交往,要求國人對抗統戰滲透,並即時揭露各種協力統戰的行為。只把國人限縮在自家小院之內,根本無力推倒北京建起的台海高牆。
北京對台論述尚且有硬有軟,我方則只見強硬。賴總統以總統高度高調宣示對抗升級,控管限縮交流,瞬間升高兩岸敵意氛圍,此舉容或可為國內大罷免聲勢添柴加火,但對維繫台海穩定、兩岸和平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