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媽媽在荷蘭】荷蘭孩子有自信

文/藍筱琦 |2025.03.10
30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藍筱琦

有一次回台灣度假,在一個孩子的夏令營場合,巧遇以前的同事,她也帶著孩子來參加營隊。我們聊天時,我問她國中年紀的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啊?」結果,孩子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轉頭看著媽媽說:「妳說啦!」當下我有點驚訝,心想:「咦?連自己的名字都害羞不敢說嗎?」或許是不熟悉,加上正值青春期的敏感階段吧?

又有一次回台灣,在老同學家聚餐,她的女兒彤也在一旁,坐在媽媽和阿姨們身邊,聽著大人聊天說笑。我們這群阿姨一路看著彤長大,如今她已是個亭亭玉立、懂事的高中生。聊天時,彤的媽媽提到:「彤明天還要早起出門。」我便隨口問:「彤,明天有什麼活動嗎?」結果,沒等到彤開口。她媽媽只好代為回答:「她要去中研院實習。」

「哇,好優秀啊!」我忍不住稱讚,接著問:「彤,那你的實習內容是什麼?」沒想到,她依舊看著媽媽,甜甜地說:「媽,你說啦!」當下我心想:「又來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遇到孩子無法好好回答大人的問題了。不論對方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明明很優秀,卻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是沒有自信嗎?如果是荷蘭孩子,早就驕傲的說,甚至開始吹噓了吧!

這讓我開始思考。這十年來,在荷蘭擔任班級媽媽,在學校工作,在球隊幫忙,與朋友的孩子們相處時,我似乎從未見過台灣孩子的這種行為。相反地,荷蘭的孩子們總是充滿自信、活潑熱情,甚至有點「太沒大沒小」了!他們不怕與大人對話,也不怕說錯話,勇敢表現自己。這樣的差異到底是怎麼發展出來的?荷蘭孩子如何培養自信?

荷蘭的孩子從四歲開始上學,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師握手說早安,並且要眼神對視。放學時,也必須再與老師握手,四目相望說明天見。這樣的互動,看似簡單,卻在無形中,讓孩子習慣與大人平等交流,不會畏懼表達自己。家長帶孩子進了教室,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座位,先到先選。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男孩,想坐在常一起玩的朋友旁邊,但那個位子已經有人坐了。他開始撒嬌央求爸爸幫忙,爸爸便直接去和坐著的孩子協商能否換位子……這時,老師就坐在前面,完全不插手、不干涉。

我發現荷蘭人,想要什麼就會直接表達,不會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家長大多順著孩子,而老師的角色,則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會介入,哪怕是四歲的小孩。

我們常說「歐美國家」,但其實歐洲和美國的價值觀差異,比想像中大。在美式教育中,Be kind不只是行為,更是一種語言表達。然而,在荷蘭,Be kind更像是一種「不對你不好」的概念,只要不刻意傷害你,就已經足夠友善。有事情,請自己勇敢表達!

記得,兒子中學時,有一次下大雨後,操場滿是積水和爛泥,孩子們仍堅持要踢軟式足球。結果,一顆球正好砸在一個漂亮女孩臉上,她雖滿臉爛泥,卻仍笑嘻嘻地繼續玩。據說荷蘭擁有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女兒十二歲時,考完試請同學來家裡玩。我準備了味噌湯,結果孩子的朋友毫不猶豫地說:「我不喜歡。」身為亞洲父母的我們,大概都會教孩子不要說出來吧!十九歲的兒子有一群國高中死黨,其中一個男生最近交了女朋友。他告訴我:「我剛剛第一次見到她的爸媽。」我問他:「如何啊?」結果,他認真地回答:「嗯,我喜歡她的爸媽。」當下我心裡忍不住吐槽:「重點應該是她爸媽喜不喜歡你吧?」荷蘭小孩果然自信心十足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