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海端 青山綠水藏祕境 白雲翠谷訴悠情

文/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2025.03.10
784觀看次
字級
群山環抱的霧鹿部落。圖/海端鄉公所提供
霧鹿古砲台為「霧鹿事件」抗日史留下見證。圖/台東縣交觀處提供
高山湖泊「嘉明湖」被喻為「天使的眼淚」。圖/海端鄉公所提供
初來部落風光,圖中黃色橋梁為「初來橋」。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海端鄉布農文化館」及館前的抗日志士「拉瑪達星星」雕像。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霧鹿部落道路兩旁,緋紅色的山櫻花盛開。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初來部落皮雕工作室裡的作品。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栗松溫泉。圖/台東縣交觀處提供
紅石林道俯瞰關山鎮。圖/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文/人間社記者林昀融

台東縣「海端鄉」不靠海,也不在海的那一端,而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原住民鄉鎮,面積廣達880平方公里,比3個台北市的面積還大,但人口卻只有4000多人,全鄉匯聚高山峽谷、溪流瀑布等地形,是南橫公路(台20線)東部起點。

「海端」地名緣自布農語haiduan,是指三方有山脈環繞、一方開口的地形。大約在200年前,來自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地區的布農族人,越過中央山脈到東部尋求新獵場,其中部分族人在新武呂溪沿岸建立部落,就是現今的海端鄉。

天使眼淚 神祕的嘉明湖

南橫公路東部起點海端村,海拔329公尺,沿著新武呂溪爬升至3000公尺以上高山,公路迂迴在高山縱谷與長林古木間,沿途有高山、岩壁、峽谷、溪流、森林等,美景處處。

高山湖泊「嘉明湖」,因湖水顏色深如藍寶石,被登山界喻為「天使的眼淚」。嘉明湖海拔3310公尺,湖面橢圓如蛋,因此又有「蛋池」之稱。整座湖泊沒有任何溪水流入,湖水卻能常保終年不枯竭,相當神奇,布農族人稱為「月亮的鏡子」。

學者專家對「嘉明湖」形成原因說法不一,有隕石撞擊形成的「殞石坑」、冰河時期遺留的「冰斗」等不同看法。由於高山湖泊不易抵達,加上歷年來曾發生多起山難事件、有國家公園警察在2011年以手機拍攝到疑似外星生物照片,更讓嘉明湖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

南橫翡翠 峽谷露天溫泉

新武呂溪是海端鄉的重要命脈,1998年設置魚類保護區,在新武呂溪與大崙溪交會處的「新武路峽」,有蘊育萬年的大理石岩盤,風景猶如一幅幅山水潑墨畫,因而贏得「台東赤壁」美譽;新武部落冬天的寒梅,近年成為熱門賞梅祕境。

「霧鹿峽谷」是南橫八景之一,雄偉壯闊的峽谷中,有滾燙的溫泉從山壁湧出,經年累月,在峭壁上留下斑斕色彩。霧鹿古砲台有二門古砲,是日據時代,日人為鎮壓布農族所架設,為可歌可泣的「霧鹿事件」抗日史留下見證。

新武呂溪特有的峽谷地形,創造出許多野溪露天溫泉,包括栗松溫泉、轆轆溫泉、碧山溫泉等,都是海端鄉著名的溫泉區,其中「栗松溫泉」從五彩岩壁流下,展現鬼斧神工的壯闊景象,有「南橫翡翠」之譽。

傳統祭典 布農族射耳祭

海端鄉有95%是原住民,其中以布農族為最多,每年4、5月間舉行的「射耳祭」是各部落最熱鬧的時節。所謂「射耳」是指射鹿耳,因為鹿奔跑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能射中鹿的耳朵,就代表打獵技術精湛,是族人心目中的英雄,如今已演變為綜合性與文化傳承的祭典。

典藏文物 布農族文化館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位於南橫公路東段入口處,內部闢有南橫東段遊客服務中心、特展區、布農故事館及視聽教室等,展示布農族木雕、藤編、陶器、織布等各種工藝製品及傳統生活用品,並介紹布農族傳統生活習俗。

館外的草地上,擺置以布農族神話、獵人等主題的雕像,其中有一尊拉瑪達星星(Lamata Sing Sing)雕像,高大魁梧、神情剽悍的拉瑪達星星,是日據時代「大關山事件」的發動者,曾狙擊日警成功,被日人視為「凶蕃之王」、「台東廳理蕃之癌的梟雄」。

初來部落 體驗布農文化

橫跨新武呂溪的「初來橋」,全長870公尺,是海端通往池上的重要橋梁,因諧音「出來喬」而在網路上爆紅。初來部落出產小米、紅藜、水蜜桃等農產,遊客可體驗皮雕、木雕等布農文化。由部落青年發起的「有種初來橋音樂市集」,每月固定在初來橋公園辦理。

崁頂部落 傳唱八部合音

崁頂村是由崁頂部落及紅石部落組成,1952年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在台灣採集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八部合音,發表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驚艷國際,而崁頂部落正是黑澤隆朝採集的重要基地。

「紅石林道」與關山鎮相連,舊稱「888相思林步道」,總長約24公里,可俯瞰池上、關山,欣賞花東縱谷壯闊之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