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 縱谷明珠馬太鞍 台灣運動員搖籃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2025.03.17
717觀看次
字級
吉利潭是阿美族人的祈雨聖地。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花海。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棒球是太巴塱國小重要的體育活動。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楓香步道」。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自強外役監獄」為開放性矯治機構,圖為外役監農場。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花蓮糖廠舊宿舍整修後成為旅館。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光復鄉有「樹豆的故鄉」之稱,圖為樹豆的豆筴與花、葉。 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西富國小與社區合作生產「友蝠米」稻田。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花蓮糖廠轉型為觀光糖廠,並推出仿古小火車。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地方稱為「佛祖廟」的保安寺。圖/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卿

花蓮縣光復鄉原名「馬太鞍」,因台灣光復後設治而得名。「馬太鞍」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領域,昔日長滿了樹豆(又稱木豆、蒲姜豆、觀音豆),阿美族語稱樹豆為「馬太鞍」(Vata’an),因此成為地名由來,也被稱為「樹豆的故鄉」。

光復鄉位於花蓮縣中部,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中段,清朝時期,地籍圖上登記有馬太鞍社、太巴塱社、馬佛社、沙荖社等原住民聚落,隸屬於台東州。其中尤以「馬太鞍」、「太巴塱」兩大部落牽動光復鄉的歷史脈絡。

「馬太鞍」規模較其他部落龐大,自然資源豐富,孕育出多樣的生態系統,號稱「阿美族的首都」。馬錫山下的芙登溪與馬太鞍溼地,是阿美族的漁獵場域,承襲傳統的「巴拉告」(Palakaw)捕魚技術,展現族人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智慧。

位於馬錫山麓的吉利潭,原本是日據時代人工開鑿的儲木池,是台灣原生種雙色澤蟹、拉氏清溪蟹、菊池氏細鯽等動物的棲地,也是阿美族人的祈雨聖地。潭中的「映月橋」與水面倒影構成一個圓形,被戲稱為花蓮版的「大湖公園」,另有戲水道、生態浮島等設施。

棒球之鄉 太巴塱明星街

光復鄉運動人才輩出,可謂台灣運動員的搖籃,包括曾俊傑、吳阿民、李阿土、朱瑞芳、田阿妹、古金水等馳名國際的選手,以及職棒球員「萬人迷」王光輝、陳義信、黃忠義、周思齊、王威晨(王光輝之子)等人都出身光復鄉。

太巴塱國小創立於1901年,是台灣棒球的搖籃,在日據時代就成立棒球隊,曾參加1930年花蓮港少年大會;台灣光復後,1974年再度成立少棒隊,獲獎無數。學校附近的富愛街,短短100公尺內就出了6名職棒明星,被稱為「明星街」。

太巴塱(Tafalong)的阿美族語意為「白螃蟹」,昔日在太巴塱地區有很多這種白色的陸生蟹,因此為名。在海岸山脈193線道上,有一級保育類的柴棺龜和斑龜、食蛇龜偶遭路殺,居民不忍,設置「請龜速行駛」警示牌,提醒野生動物出沒,展現原住民的愛心與幽默。

糖業興衰 記錄產業變遷

1921年,日本政府在馬太鞍設立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曾是東台灣製糖業的核心。2000多公頃的蔗田,獲得「綠野香坡」的美名。後來因糖價長期低迷,加上製糖成本過高,製糖工場於2002年停產,轉型為觀光糖廠,除了保留原有的冰品事業外,還推出仿古小火車,讓遊客體驗昔日甘蔗運輸風情;至於舊有的日式宿舍群,經整修後則化身為旅館。



宮廟傳奇 小錦蛇為部將

相傳清光緒3年(1877年),有一名白髮老叟肩挑竹簍,將竹簍放置在馬太鞍社通事黃連勝住宅門前,隨後飄然而去,竹簍中放有銅鑄釋迦牟尼佛像。黃連勝先將佛像安放自宅堂內,後來在保安寺現址營建茅舍,供奉佛像,為光復鄉的信仰中心。

俗稱「蛇廟」的仁壽宮,主祀感天大帝,相傳建廟完工後,信徒在神桌下發現一條小錦蛇,經多次野放,然而小錦蛇仍不斷回到廟內,經向神明請示,得知為玄壇元帥部將,於是將蛇養在正殿右側,名為「使者洞」,令人嘖嘖稱奇。



平地森林 野生動物天堂

花蓮糖廠糖業停產後,諾大的「綠野香坡」改種台灣原生樹木,成為全台最大的平地森林──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並設有生態廊道,讓動物可以在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自由遷徙,目前已記錄到台灣山羌、白鼻心、麝香貓、食蟹獴、台灣野兔等野生動物。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面積約有1250公頃,設有多條林區自行車道,其中「楓香步道」是網美打卡景點。平地森林遊客中心前的花海,每逢春天盛開,繽紛燦爛,吸引無數遊人。

平地森林東側的自強外役監獄,是一處開放性的矯治機構,四合院農莊式建築,紅瓦白牆,以農畜業與手作藝術做為教化項目,生產有機蔬果、土雞蛋、雕刻等作品,並設有咖啡烘焙坊,對外營業,旨在培養受刑人的勞動價值觀,重建自信,找到人生新方向。

平地森林北側的西富國小,致力於蝙蝠保育,並與社區合作生產「友蝠米」、復育學校旁的馬佛溪。校護張素連更以環保、食安、生命教育等方式,凝聚校園及社區,獲2021年師鐸獎,是當年唯一以護理師身分的師鐸獎得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