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寮 古樸聚落映史蹟 薪火相傳留印記 文/人間社記者王智鳳 |2025.10.13 語音朗讀 20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日本學童遠道而來體驗菱角染。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吳家古厝斑駁生鏽的小信箱,訴說年代工藝美學。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武舉人張簡魁故居大門上方高懸「王魁」匾額,彰顯張簡家族的風光歷史。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朝鳳宮的浮石雕刻、剪黏泥塑彩繪與交趾陶,展現傳統工藝之美。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大寮古厝紅磚牆3D彩繪。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大寮創生團隊以製糖株式會社小屋為基地,高懸「菱角染」作品。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開封宮為全台規模最大的包公廟,建築兼具藝術風格與歷史意涵。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瑞榮紅磚工廠是歷史建築,以紅磚堆砌的四方型煙囪,別具特色。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大寮國小校門口的「大寮椅」,呼應地名謎語,令人莞薾。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張簡魁故居前的旗杆座,古代官員至此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是武舉人的權位象徵 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赤崁福德爺廟,相傳是明末建立的山神祠。圖/人間社記者黃奕翔、王智鳳 文/人間社記者王智鳳大寮昔日以出產稻米聞名,有「高雄米倉」之譽。戰後因磚瓦業興盛,加上設立工業區,成為南台灣經濟動能之一。近年隨著捷運通車與都市開發,逐漸轉型為新興衛星城市,傳統農村與現代城市在此交錯,構築豐富的在地故事。大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當時漢人沿下淡水溪(今高屏溪)開墾,雖然溪水氾濫頻繁,但肥沃的沖積土壤孕育了稻作繁榮。為躲避水患,先民搭建簡易茅寮為居所,逐漸形成「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四大聚落。先民移墾時,因大寮位於鳳山南方,丘陵如蛋,因而取名鳳彈(蛋),「鳳彈」即今忠義里一帶。日據初期,大寮屬於台南縣鳳山支廳,1920年才整併為「大寮」,屬高雄州鳳山郡。台灣光復後設鄉,發展過程,正是台灣農村的縮影。紅磚歲月 窯火映照記憶位於大寮與鳳山交界的鳳凰山麓,至今仍可見兩座斑駁的磚窯遺址。其中,共益磚窯廠自1949年由蕭氏家族經營,並興建員工宿舍,後來拆除目仔窯,改建為八卦窯。如今,菩提樹與榕樹盤纏窯體,共生共榮,展現強韌的生命力。另一座瑞榮紅磚工廠,是台灣現存規模最大的登窯(目仔窯),紅磚堆砌的四方型煙囪別具特色。隨著建材革新與環保意識提升,磚窯業關閉多年,現已列為歷史建築。文史團體正積極推動保存與活化,嘗試轉化為教育與展演的新場域。鄉土記憶 一張椅坐十人大寮的巷弄不僅承載古老記憶,也充滿當代創意。居民與學校合作,將古厝紅磚牆彩繪成農村童趣與生活場景,形成充滿人情味的文化景觀。舊時代的古井與「水拹仔」(手壓式汲水裝置)依舊矗立,述說早年的共同記憶。謎語「一張椅坐十人」──射一處台灣地名,謎底是「大寮」。大寮國小前有一張長長的木椅「大寮椅」,呼應這則謎語,成為社區交流的趣味象徵。古厝聚落 巷弄庶民風華大寮的巷弄間,古厝依然靜立。建於1934年的吳家古厝,採兩落三合院格局,屋脊上還留有日本國旗浮雕。斑駁生鏽的小信箱,靜置牆邊,訴說家族日常與歲月記憶。蔡招賽舊宅則以彩繪裝飾著稱,書卷題字與彩繪雕塑間,流露出農家婦女的生活寫照與庶民情感。其中一幅寫道:「面美桃花足似蓮,肩挑午飯向夫前;何如不配公侯相,嫁伊農夫枉少年。」字裡行間,不僅是藝術,也是一種跨越時代的生活記事。舊宅探古 清代武舉人鄉大寮是台灣「張簡」雙姓的發源地,傳說明朝洪武年間,福建漳州府南靖縣文人簡德潤入贅張家,為延續兩家香火,兩姓由此並存。清朝中葉,十二世祖張簡成禎渡海來台,定居大寮,因此大寮成為台灣張簡姓的發源地。大寮在清代出了兩位武舉人,率先中舉的張簡魁是赤崁(今義和里)人,他在乾隆36年(1771年)高中武舉人第三名。如今,張簡魁故居大門上方,還高懸「王魁」匾額;宅前的石砌旗杆座,是武舉人的權位象徵,赤崁也因此得名「旗桿腳」。另一位武舉人戴維清,是小竹里(今後庄里)人,於同治5年(1866年)中舉,與張簡魁差了95年。戴家祖厝於1977年遭賽洛瑪颱風侵襲後,嚴重損毀,而代表武舉人權威的旗杆座,則早已不知去向。菱染風華 文化指間開花大寮拷潭仍保留傳統農村景致,秋日菱角田風光尤其迷人。近年,地方創生團隊以製糖株式會社小屋為基地,推廣「菱角染」體驗,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天然染料,結合工藝、教育與環境永續,甚至有日本學童遠道而來體驗菱角染,讓文化交流在指尖開花。宮廟巡禮 傳統美映古今信仰是大寮文化的核心。赤崁福德爺廟,相傳原為紅蝦山的山神祠;朝鳳宮以彩色泥塑與剪黏工藝展現傳統美學;潮龍寺則融和佛道共祀,體現信仰實踐的多樣性。開封宮為全台規模最大的包公廟,建築兼具藝術風格與歷史意涵。廣場巨型金獅氣勢非凡,廟內壁畫生動描繪包公事蹟,柱聯蘊含歷史傳承,具有警世勸善與人格涵養的教化功能。 前一篇文章 台南.新營 甘蔗飄香韻猶在 糖都轉型夢再開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2秋節送暖 佛光人進光復祝福2025.10.09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52025.10.0704三好校園化身賑災物資中心 菲師生協助包裝2025.10.0905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6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7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8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9光復鄉重災區4校 今全面復課2025.10.0710【詩】 秋水渡2025.10.0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南.新營 甘蔗飄香韻猶在 糖都轉型夢再開嘉義.六腳 蔗埕老店懷古風 奇趣地名話舊情雲林.水林 開台第一庄風采 古韻水林傳百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