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隨著現代醫藥發達,傳統青草店販售的「青草」,被許多年輕人視為老派過時,甚至是無用之物。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戴著西化或現代化眼鏡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青草是台灣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前的民間生活智慧。
從歷史脈絡來看,台灣的傳統漢人社會本來就有「中醫」,但不一定普及各地,醫藥費也非人人都能負擔。至於清領時期傳教士帶來的「西醫」,到日本時代已成為官方推動的主流醫學,但是醫藥費更貴。相較而言,青草是庶民在經濟上所能負擔的民間療法,同時還能給予精神上的慰藉。
早年很多患者生病,若沒有錢看中醫或西醫,就會到一些寺廟求取藥籤,再到青草店抓藥。店家會協助確認患者的症狀,若與藥籤不符,就建議患者改天再去求籤。可求取藥籤的醫藥神,包括保生大帝、神農大帝等;另外,藥籤也有分科,例如大人科與小兒科,有的還會細分為外科、眼科、婦科等。
寺廟的藥籤文化,常與周邊的青草店形成共生關係。例如,早年有些信徒會去艋舺龍山寺,向正殿的觀世音菩薩與後殿的華佗仙師求籤,然後再到現在的西昌街二二四巷抓藥;該巷也因此被稱為「青草巷」,在早期醫藥匱乏的年代,又被稱為「救命街」。
當時,人們若有治療皮膚病、皮蛇(帶狀皰疹)、性病等方面的需求,又無財力看醫生,常會前往青草巷尋求解方。由於庶民的需求龐大,使得這些店家逐漸增加,甚至外溢到西昌街與廣州街上。於是,青草巷又擴大為青草商圈。
不過隨著現代醫藥的發達,尤其是一九九五年實施全民健保後,寺廟的藥籤文化漸趨沒落,人們因為治病前往青草店的需求大幅降低。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藥事法》第六十九條規定:「非本法所稱之藥物,不得為醫療效能之標示或宣傳。」在現代法律規範下,青草屬於食品,而非藥品,故而不能宣稱療效。
受到這些因素衝擊,傳統青草店亟需轉型。首先值得思考的方向是,台灣青草茶可以與世界各國的草茶互相比較,前者的地方性與後者的國際性,其實是一體兩面,可透過簡單易懂的文化轉譯與故事包裝,吸引廣大的外國消費者嘗試。例如,歐洲盛行的薰衣草茶、南非的國寶茶(又稱博士茶)、南美洲的瑪黛茶與檸檬馬鞭草茶等,都有商人引進台灣。另一方面,台灣的青草茶及具地方特色的澎湖風茹草、金門一條根茶、台中的羅氏秋水茶等,也都有出口外國市場的潛力。
台灣各個店家的青草茶,材料配方與用量比例略有不同,有的偏清爽,有的偏濃厚,或者偏苦或偏甜,展現出青草茶不同的個性。北部人多喜歡清涼口感,店家通常會添加薄荷,而且具有催汗的作用,幫助戶外工作的體力勞動者排出體熱,避免中暑;若是加入咸豐草,則能讓人增加食欲。
傳統青草店的轉型創新並不容易,一個常見的方向,是強調放鬆舒壓與保健養生。包括吃的(生機飲食、藥膳食補)、喝的(青草茶包、養生飲)、用的(青草精油、芳香療法),搭配店面改裝、出書宣傳、手作課程、街區導覽等方式,都是店家近年正在嘗試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