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布施稱「喜捨」,發自內心歡喜的布施,能長養慈悲,有了慈悲心就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如此就能激發幫助人、包容人的熱心與胸懷,故喜捨是布施歡喜,給人一點喜捨布施,自己也可以得到無限法喜。圖/游智光
文/星雲大師
四、喜捨
捨是布施,「捨」即是「得」,布施,表面上看似給人,實際上獲益的卻是自己,如播種,不在田裡撒下種子,怎麼會有收穫?《大寶積經》云:「乞者不逆,廣結善緣。」當別人對我們有所要求時,不要輕易拒絕,要具有喜捨心給予協助,且不求回報。布施時,要帶著感恩的心,感謝對方接受我們的布施。
過去的布施,是我布施給你,你就要感謝我;就要幫我立個名字;要幫我刻個牌匾;要在眾中表揚我。這不叫捨,而是「貪」。正確的布施應以智慧判斷其有無價值、是否需要,而不是一味沽名釣譽、期求回報。沒有佛法的布施,不能稱為捨,有希望的回報是「貧窮」;佛法的布施稱「喜捨」,發自內心歡喜的布施,能長養慈悲,有了慈悲心就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如此就能激發幫助人、包容人的熱心與胸懷,故喜捨是布施歡喜,給人一點喜捨布施,自己也可以得到無限法喜。
人的貪取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捨心便會增長一分;如果能有「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
喜捨就像太陽的光明照耀著人,它是不要求回報的,喜捨不一定要有錢,給人歡喜,到處與人結緣,這就是一種喜捨;我有嘴巴可以講好話,好話不怕多,喜捨好的語言,這是讚美的布施,世間上最美又是最容易做到的布施就是愛語;我有眼睛,見到人就可以行注目禮,以慈悲的眼神看對方;我有手,可以幫你做事;我有腳,可以幫你跑跑腿;我也可以給你一個笑容;至少我有一顆心,可以時常關心你、關照你、尊崇你。所以,喜捨隨時隨地、隨處隨人都可應用得上。
有句台灣話叫做「相撲雞」,意思就是說,每一次開口就要與人吵架,與人鬥,假如你遇上了這類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平靜面對,不起煩惱,不與人鬥爭,是處事最好的妙方。例如:
他如果說:「你莫名其妙。」
你就回答:「是啊!我非常的莫名其妙。」
而他又說:「你豈有此理。」
你則回答:「是啊!我是豈有此理。」
他又講:「啊!你不知道就不要囉嗦了。」
那你可以回答:「好的,那我不囉嗦了!」
像這種情形,他想跟你吵,也就吵不起來了。
另一句台灣話叫「烏鴉嘴」,意思是不給人歡喜的語言。現在好多人說話都不給人歡喜,說出來的話會令人難過,就如同烏鴉叫出來的聲音會使人不歡喜。比方說,過去有個人蓋新房子,召喚親朋好友來睹新居。大家都帶著禮物去慶賀,主人也展示各個房間給大家參觀。友人們讚歎著:「好啊!漂亮啊!」唯有一個人,一來就講:「不對啊!你把木柴放在火爐旁邊是很危險的!因為生火煮東西,爆出來的火星跳到木柴上,很危險的。」「唉喲!你的煙囪蓋得不夠高,要是冒出來的煙中帶有火花,噴出來的火星掉在屋頂的茅草上會著火的……」這就是烏鴉嘴,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取滅亡。故要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人與人相處,口邊多善言,可以廣結很多善緣。
所以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待人不要做「相撲雞」,要做「鳳凰來儀」;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五、禪定
禪,是一門生命之學;禪修,則是一項生命科學的實驗。修行要與清淨心、恭敬心、謙卑心、無為法、本性、空性相應才能得禪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刻刻自我反省、檢討,改進自己的習氣,要有信心、耐心,更要發長遠心、不退轉,才能成就。
沒有禪修經驗的人,以為要參禪入定只能到寺院或禪堂才能坐。其實不盡然,在家中的地板上、床上、沙發上就可以參禪了。
雖然禪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但在初步的學習中,由禪定可獲得健康、自在、身心之昇華廣大,至少禪定是有此功效的。
參禪入定不要將它想得很困難,準備一個小枕頭,將它放於地板上,用個墊布將它墊高一點,然後將腿盤起來。一腿在上,一腿在下,這就叫做單盤。將兩腿一起盤到上面,這個叫做雙盤。
身體上的端正會影響心裡的統一,其背部不可以靠在椅背上及牆壁上,不要穿西裝或牛仔褲,或者是會讓你感到束縛的衣服都不要穿。兩肩放平、放鬆,收下巴,牙齒緊閉,舌頭頂到上顎,眼睛垂下,不要看外面,要看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呼吸慢慢的均勻。
接下來就是調心,讓我們的心不要亂動、亂跑、亂打妄想,要讓心安住下來。因為煩惱、浮動、不安定,與我們的氣是有關聯的。如跑步時,氣就會很喘,所以我們應該將氣緩緩地吸到丹田,再慢慢的呼出去;愈慢愈好,到了最後,似乎有,又似乎無,悠悠揚揚,人的身心隨著氣擴大開來,而能昇華,似乎要浮起來一樣。
如果心不能靜下來,要如何改善意念紛飛的壞習慣?
1.數息:就是一呼一吸時依出息、入息而數;當出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字,數到第十,再回頭從第一數起,如是週而復始,或是吸氣時觀察念數,方法與數出息同,若能數到心無雜念,而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之時,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的感受產生。
2.觀想:觀光明時,就把心安住在光明上,觀佛像時,就將心安住於佛像上。
3.參話頭:則將心安住於話頭上,參:「念佛的是誰?」
不會參禪、觀照的話,只要求將腿盤起來,即使是打瞌睡,睡了五分鐘,那都會比睡上一、二個小時,還容易恢復疲勞。
以下略舉禪修的七點利益:
1.消除生活壓力:生活壓力的產生來自心的散亂,及對生活現象的錯誤認識,當透過坐禪訓練,讓心靜下來時,「覺性」會幫助我們辨別邪正、釐清錯誤,所謂的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進身體健康:現代的醫學科技告訴我們,人類百分之七十的身體病痛是來自心內焦急、貪婪、瞋恚的情緒,佛法亦說:「心生則種種法生。」由此可知,若想增加身的健康,從心的修養做起,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3.提升內在涵養:人心不古,道德沒落,乃起因於人們聽不到,或沒有時間聽自己內心「寧靜」的聲音,所以終日活在追逐名利、權勢、地位當中,時刻為愛恨情仇、憂悲離苦的惡友所擾害。倘能與「坐禪」為友,則可逐漸遠離名利、權勢、地位,愛恨情仇、憂悲離苦的惡友,進而昇華內在涵養。
4.享有禪悅之樂:佛陀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是禪定之樂,是一種從絕對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坐禪修持者,能體驗到這種禪悅之樂。
5.不為煩惱所縛:佛陀還說:坐禪能得「漏永盡」,這漏永盡的「漏」字就是煩惱的別名,坐禪能使煩惱永遠止息,獲得究竟解脫,故言漏永盡。
6.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這裡所講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譯音,翻成中國話叫智慧,是一種能體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辯聰。由於「般若智」是一切有情眾生本具的,只要假以時日的坐禪修鍊,就能顯發出來,故言開發。
7.明見清淨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法語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的,若語譯成白話,即是「沒有想到人們的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坐禪能幫助我們得到這種體證,找回我們的本來面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