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海牙的國際法庭,以涉嫌屠殺達佛難民、觸犯人道跟戰爭的罪名,起訴蘇丹總統巴席爾,這是二○○二年國際刑事法院成立以來尋求逮捕的最高級別人物,也是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對一名現任國家元首採取行動,國際刑事法院這項舉動的動機是什麼?以及可能產生何種效應?此一事件已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
蘇丹是非洲最大的國家,因為半個世紀的獨立戰爭而四分五裂,現年六十四歲的巴席爾,在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發動不流血政變接掌蘇丹政權,巴席爾在擔任蘇丹總統期間,被指控進行「種族屠殺」。
所謂「種族屠殺」一直是美國批評蘇丹政府的理由,但以前連伊拉克的哈珊都未被起訴,為什麼要起訴巴席爾?有二種說法是,第一:蘇丹與中國的關係非常好,中國必然在聯合國支持蘇丹,但北京奧運舉行在即,中國如大力支持,正好為以蘇丹達佛地區問題作為抵制奧運者一個好的攻擊藉口。其次,在制裁辛巴威問題上,中國與俄羅斯於聯合國安理會投了否決票,使英美兩國的提案失敗,英美大為惱火,便在蘇丹問題上作文章以為報復。
對於國際刑事法院對蘇丹總統起訴與通緝,蘇丹政府認為,蘇丹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締約國,因此蘇丹政府不會執行該法院的任何決定。
因此,國際刑事法院不可能透過蘇丹政府逮捕蘇丹總統,更無法審判他,國際刑事法院起訴蘇丹總統的作法,被認為「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可能引發的政治動亂卻是令人擔心的。
國際觀察家認為,此一事件將使蘇丹領導人更不妥協,如果蘇丹政府關上妥協的大門,那會嚴重阻礙該地區的和平努力,蘇丹如實現不了政治穩定,就可能走上索馬利亞、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道路,屆時會發生更廣泛的暴力和流血衝突,結果是,大國之間的角力,害苦了小國無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