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跟著鄭大師玩科學
製作果醬時須加入酸性物質嗎?因為除了酸性環境能抑制細菌滋生而有利於食品的保存之外(加工食品的pH值常調整到4~5左右),酸味物質也能提升風味,讓加了糖的果醬不至於嘗起來太過甜膩。
食物加酸 抑制甜味
較精確的說法是:酸性物質具有減弱甜味的抑制作用(suppression),比如砂糖、檸檬酸、食鹽、奎寧這4種呈味物質,若將任2種以適當比例混合時,均會減弱彼此的味覺(這也是為何小時候喝中藥總會配一片仙楂片的原因)。
製作果醬時加入酸性物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有效形成凝膠化,其可視為親水膠體的長鏈分子相互交聯,形成能將液體包覆在內的立體網絡,從而獲得堅固的結構,以抵抗外界壓力而阻止體系流動。
果膠來自植物的細胞間質,扮演著將細胞結合在一起的角色,屬於多醣膳食纖維的一種,其中的一種結構如下:
在加熱熬煮的過程中,果膠除了會被溶解之外,也會部分水解成分子量較小的寡聚半乳糖醛酸(註:單體是半乳糖醛酸C6H10O7),致使果肉與果皮發生軟化,製備果醬得熬煮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加熱能使果膠溶解之外,將水汽化來濃縮醬汁是主要目的。
加熱濃縮 脫水聚合
因加水分解的逆反應就是脫水聚合,加上糖能將食物脫水的滲透壓特性,藉由糖與果膠競爭結合水分子,就有利於果膠鏈之間的聚合。
醬汁熬煮後,一旦冷卻到凝膠化溫度以下時,凝膠就會開始形成。低的pH值亦可扮演促進凝膠化的角色(果醬最佳的凝膠pH值約在2.8~3.2),這是藉由氫離子來抑制羧基-COOH的解離,並使羧酸鹽基團轉化為羧酸基團,分子不帶淨電荷,進而靜電排斥力下降,分子間就得以順利交聯。
因此,製作果醬會加入酸,其目的就是為了製作出「糖酸果膠的凝膠」,至於比較常用的果膠來源,通常是從柑橘的果皮中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