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實境秀 揭露Z世代社群焦慮

編譯/潘楠慕 |2025.02.09
919觀看次
字級
網路負評是青少年一大壓力來源。圖/法新社
現在青少年的生活離不開社群媒體。圖/法新社
芬蘭中學生學習辨別假資訊。圖/法新社
法國部分學校禁用手機。圖/法新社
莫克里茨基在戰地斷垣殘壁中做菜。圖/法新社
戰地料理療癒同袍。圖/法新社
學校教育加入對抗假資訊行列。圖/法新社
Z世代的青少年可說在數位世界中成長。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現年16到20歲的青少年,是第一個出生在社群媒體已經高度普及的世代,但是也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矛盾。一部紀錄片採用實境秀的方式,透過青少年真實社媒帳號和發文,呈現這個世代的數位世界焦慮、疑惑和難以割捨的依賴。

「Z世代」普遍定義為1990年代末期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世代,是生在數位時代的「數位原住民」,而當中現年10幾歲的青少年,又是在社媒普及下成長。這部由格林菲爾(Lauren Greenfield)執導的紀錄片《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花了一年時間,追蹤數十名Z世代青少年,真實呈現他們的社群動態,以及被演算法支配的世界,如何讓這個階段的成長過程,比過去世代更加艱難。格林菲爾說:「孩子們非常、非常清楚,社群平台帶來大多數是負面的影響,但是他們又無法脫離。」

片中深刻描繪,青少年高度暴露在社群媒體下,承受到「一直沒停過的社交壓力」。例如少女希妮(Sydney),為了在網路上獲得更多讚而穿著愈來愈暴露;或者發文貼出自拍照前,先在修圖軟體上調整照片中自己的身材曲線,一名拉丁裔男孩說:「如果我看到有人有六塊肌,我就會想,我也要有,『這樣或許別人會更喜歡我』。」

紀錄片安排的小組討論上,更清楚呈現孩子們的社群焦慮,他們坦言,在網路上受到騷擾,也批評社群平台缺乏管控、對網路塑造出的極致美貌標準備感壓力。少年庫柏(Cooper)指出,「我覺得很多青少年都認為社群媒體很糟糕,但是不知道如何擺脫它」;另一名少女直言,「我已經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是被灌輸的」。

這部片全程未訪問心理學家或電腦專家給予評論,格林菲爾表示,「要讓孩子們自己當專家,我們不帶任何預設立場」。雖然影片本身不下任何定論,但其呈現出的寫實內容,呼應一些有關年輕人長時間上線的警訊。

美國首席醫務官近期才呼籲,社群媒體應該標示健康警語,因為這些平台正加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機。在高度兩極化的美國政壇,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為兩黨少數的共識之一:共和黨主政的佛州已頒布校園手機禁令,民主黨籍的加州州長,日前也簽署新法,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歐洲的法國,也實施類似措施。

在一個社群媒體即生活的世界裡,如何在保持連結與避免受到傷害之間平衡,成了這一代青少年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考驗。格林菲爾認為,「集體行動是唯一的解方」,但是片中受訪的青少年都表示,如果只有自己退出社群,「就等於失去所有社群生活」。



判別假資訊 芬蘭課綱納媒體識讀

在當前假資訊橫流的時代,多國政府都疾呼須加以正視,但是如何對抗假資訊?芬蘭的經驗或許可供借鏡。芬蘭在中小學課綱中納入媒體識讀,教育學生如何判別網路上琳瑯滿目的資訊。

「誰知道什麼叫做網路酸民(troll)」,在赫爾辛基一所學校的課堂上,教師瓦莫拉(Saara Varmola)向一群14、15歲學生問道。學生紛紛舉手,顯示他們對「酸民」這種網路現象並不陌生。瓦莫拉在課程中列出一系列,青少年生活在這個不實資訊愈加顯著的時代,需要思考的問題:「你看到的內容,是由誰製作的?你自己又發布了什麼內容,發文時是否顧到道德責任?」

芬蘭是歐洲第一批將媒體識讀定為全國中、小學教育政策的國家;非營利組織「開放社會研究所」(OSIS)自2017年開始推出歐洲媒體識讀指數,評比41個國家抵抗假資訊能力,芬蘭年年被評為第一。

這項政策不局限於特定一項課程,而是滲透到各科目,讓孩子在不同學習階段,不斷強化解讀各種資訊的能力。在瓦莫拉的課堂上,8年級學生熱烈討論「YouTuber與實況主是否會誤導觀眾」、「贊助內容是否屬於資訊操弄」等問題。學生圖魯寧(Ronja Turunen)說:「學校教會我如何解讀媒體中的訊息,甚至看出字裡行間隱含的意思。」

芬蘭教育部長阿德勒克魯茲(Anders Adlercreutz)指出,「媒體識讀是建構社會韌性的要素,芬蘭相當早就著手進行」。不過,面對俄羅斯的威脅日益多樣化,以及人工智慧(AI)帶來的新型態資訊操弄,阿德勒克魯茲警告,芬蘭並非已「刀槍不入」,仍需保持高度警戒。



烏克蘭戰地烹飪秀 傳遞正面力量

在烏克蘭東部前線,身穿迷彩服、留著八字鬍的莫克里茨基(Ruslan Mokrytskyi)手握戰鬥刀,不是與敵人近身搏鬥,而是專注地切洋蔥、努力不讓自己流淚。廚師,或許在前線是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莫克里茨基的戰地烹飪秀,卻成了激勵同袍、甚至是博得敵方好感的心理戰。

莫克里茨基一邊做菜,一邊交代掌鏡的戰友調好角度,不時指導「拍個我的手部特寫」,透過鏡頭可以看到,他留著彈片傷痕的手,正仔細地剝去洋蔥皮。在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侵略戰爭即將邁入第4年之際,這名擁有超過13萬人追蹤的32歲網紅士兵,要用料理,對外傳遞烏軍的正面活力。

自戰爭爆發以來一直駐守在前線的莫克里茨基說,戰事綿延,他需要讓自己精神上有些調適,暫時擺脫戰火陰影,他試過聽音樂、看書,甚至在轟炸空檔,外出散步,卻都效果有限。他回憶說:「後來我突發奇想,也許可以拍個炸薯條的影片。」

沒想到初試啼聲就獲得300萬次觀看,他想都沒想過會如此受歡迎。慢慢地,他發現,做料理不僅療癒他自己的心理創傷,也為戰地帶來難得的開心時光,「大家笑聲不斷,做菜拍片可以有1、2個小時的好心情」。

莫克里茨基的料理秀,甚至可能間接削弱了敵人的錯誤印象。「俄羅斯人也看我的影片」,他笑著說,「他們或許會發現,我們就是在保家衛國,而不是他們所謂的『納粹』」。

當前戰事依然膠著,莫克里茨基決心繼續他的烹飪秀,負責掌境的同袍說,「拍片的時候,我們暫時忘了戰爭,還能享受一頓美味大餐」。莫克里茨基看著大家露出笑容,這一刻更顯得彌足珍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