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表台灣地區人口統計,至去(九十四)年底,台灣地區的總人口數為二千二百七十七萬餘人,較前年底增加八萬一千人;人口密度以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計算,平均每平方公里為六百二十九人,較前年的六百二十七人,略增加二人。
除了像新加坡這樣的城市國家之外,在全球各國中,台灣的人口密度,僅低於孟加拉的一千零一人,高居第二位。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去年台灣人口總增加數為八萬一千人,其中出生數減去死亡數的自然增加數為六萬六千人,境外遷入減去遷出數的社會增加數為一萬五千人。社會增加的原因是由於遷入外籍配偶的婚姻移民數多於遷往國外人數所致。
非但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台北與高雄兩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一萬人。全台都會區的人口,計有一千六百萬人,為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現住人口為七百萬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高密度的都會區人口仍在繼續增加,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為桃園中壢地區,每年增加三萬人左右。
看到前述這幾個數字,引發我們對於台灣所面對人口問題的憂心,並期能共同思考緩解人口問題的對策。
一、人口的自然增加只有千分之二點九○,在全球各國中,屬於最低一級,社會增加為千分之零點六。雖然台灣出生率低,人口增加率緩慢,導致人口老化;但對於以台灣的國土總資源和已存在的人口密度而言,不但不應增加人口,提高人口密度;即當前的人口數量已呈過剩狀態。因此,對於台灣的「最適人口數量」應認真考慮,而不宜盲目的唱和「提高生育率」,增加出生人數以防止人口老化。應知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老化至「靜止人口」狀態是「人口革命」的理想,也是現代國家人口過度的必經過程。
二、近年來台灣人口的社會增加,主要係由於女性外籍配偶增加而導致的婚姻移民造成,而此一現象形成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
台灣社會雖「兩性平等」的口號高唱入雲,但性別歧視的觀念卻仍根深柢固。此點可由人口「出生性比例」的巨大差異得到證明。目前出生性比例高達一一一比一○○,遠逾自然出生性比例的一○五比一○○。今日少生女兒,他日自然缺少媳婦。
三、台灣的人口分布不均極端明顯,人口向都會區集中,非都會區的人口大量外移,使非都會區的資源被閒置;而移入地區的資源不足,必須耗費更大的投資,才能滿足其需求。因而造成投資越多,優勢越大,引發更大的方便和優勢,誘使更多人口移入的惡性循環。
所以欲求緩解這些基本人口問題,應該採行的對策是,明白台灣有限的資源,其可能長久供養的最適人口量是有限的,不宜盲目的鼓勵提高出生率,而是要提升人口品質,促進生產力,建立穩妥的社會安全制度。
要積極建立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須改變性別偏好的惡習,平衡出生時的性比例,逐漸減緩對女性外籍配偶的需求。人口向都會區集中,非但使人口分布失衡,造成國土資源的浪費,且提高生產與生活成本,降低生活品質,對非都會區的投資與開發計畫要積極規畫與鼓勵,才會使已過高的人口密度,不致因集中都會區而導致產業發展的阻礙和生活品質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