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丹青
文/丹青
台大中文系已故教授臺靜農,是政府遷台後,繼許壽裳、喬大壯後的第三任中文系主任,卸任後再任教至一九七三年始退休,在台大共計二十七年。
臺靜農在大陸時期,除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外,也寫小說,早年曾與魯迅等人交遊,又具左聯背景。然而來台大任教後,因為前任兩位系主任均疑遭政治迫害被殺或自盡,在戒嚴、威權氛圍下,臺靜農至此埋首書堆噤聲數十年,專研書藝,成為當代書法大家。
在台大二十多年,臺靜農教出許多中文界知名學者,如林文月、施叔、柯慶明等,並以書法結識後輩諸多藝文作家,如蔣勳、林懷民、許悔之、陳文茜等人,均算是其門外學徒。
退休後,臺靜農仍居住於溫州街日式宿舍,安靜院落樹影婆娑,不大的書房素樸幽雅,取名「龍坡丈室」。期間,學生、後輩來來往往談文論藝,品看臺教授揮毫寫字,「龍坡丈室」猶如文學界林海音的客廳,經常聚集一些文藝青年。
唯此處隨著台大計畫改建高樓層教職員宿舍,在一九九○年拆掉了,臺靜農也被迫搬遷到溫州街另一處日式宿舍。此時,他已罹病在身,在新居住不到半年即離世了。
臺靜農病逝多年後,其溫州街宿舍因乏人管理,幾成廢墟。台大本欲進行都更,唯此時文資保存觀念已漸興盛,文史人士認為,臺靜農雖僅在這裡住了六個月,仍足以做為紀念空間,爭取成為文資建物。二○二○年,台北市文化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紀念性建築」。
文資委員認為,此建物為一九三○年代所建,正面入口為「唐博風」形式,各部日式建物特徵保存完好,延續日據時代以來文教機構宿舍區之紋理風貌,具保存價值。此外,台大校門字體即取自臺靜農書法,其最後住所,在台灣人文學術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之後,台大校方提出該館修復再利用計畫,獲得文化局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並以募款方式獲得二千七百萬元經費,以重建的方式打造臺靜農人文會館,再現龍坡丈室風貌;同時移交文學院管理,做為紀念臺靜農的活動場所。
文資單位雖定名為「臺靜農故居」,但台大最後改名「臺靜農人文會館」。畢竟,臺靜農在此只住了半年左右,以人文會館為名,還可作為展示其書法或相關演講場所。最重要的是,臺靜農昔日的書房「龍坡丈室」,可原汁原味在此重現了,連書桌上的文具、書法用具等,亦盡量參考舊居擺飾。
臺靜農人文會館已於去年十一月揭幕,民眾若有興趣,不妨前去瞻仰一代學人和書藝大家的身影,欣賞其書法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