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後,對中國大陸態度一改此前的張狂,不但關稅調漲幅度縮水且時程延後,還釋出希望百日內訪問中國大陸的訊息。川普的顧問說,川普把自己和習近平的關係視為美中關係的替代品,「他想與習達成協議」。
川普上次執政就致力培養與習近平的關係。這次他除了邀請習近平出席就職典禮,更表態「美中可以一起解決全世界所有問題」。相較上次他就職前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這次則是在就職前三天和習近平通話,可見他對美中關係的重視,希望就職百日訪中很可能成真。這對台灣來說極具挑戰性,因我方至今似乎尚無法與川普核心直接聯繫,遑論川普本人。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川普上任後首先指示聯邦機構重新評估美中經濟關係,尤其是中國對二○二○年初簽訂的第一階段協議的履行情況,顯示川普政府有意進行談判,而非立即發動貿易戰。這正是中方高層期待的局面。中國專家普遍認為,只要雙方能重回談判桌,就有化解分歧的可能。
至於談判的內容,對北京最理想的狀況是進行「一攬子交易」,包括TiKToK所有權歸屬、科技管制與關稅,俄烏停戰後續,甚至台灣與南海議題,美中達成包裹式的一筆大交易。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認為,如果習近平提出與台灣有關的要求,川普或許會考慮能否利用這項要求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例如,川普可能願意超出美國傳統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說法,接受習近平的呼籲,說出美國「反對台灣獨立」,以換取他想要的東西。
由於台灣議題是北京的最優先議題,有國師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認為,未來中美透過談判以及交易,就台灣問題達成新的共識,即所謂的「第四公報」,並不是不可能。這將標誌著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從過去的模糊或默許「台獨」,轉向明確的「反對台獨」。
所謂中美「第四公報」,早在川普第一個任期時就時有所聞,不過,美國官方從未公開證實相關想法,不少學界也認為,「三個聯合公報」已足夠處理相關問題,沒有必要簽署第四公報。
相對於華盛頓的低調,北京方面對於「第四公報」討論就顯得熱絡許多。過去每次「習川會」時,大陸學界總會拋出討論,希望力促美國政府能將「反對台獨」白紙黑字寫在第四公報上。但至少到目前為止,「第四公報」的浮現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中美「第四公報」或許不會立即出現,但美方在面對中方敏感議題,尤其涉台問題上的態度會不會受影響,例如軍售速度會否放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等議題上是不是還主動支持?美方對北京所提核心問題的態度有無改變?這些都將成為判斷川普上台初期,美中關係發展的依據,當然也會影響美台的關係,我方不可不戒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