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文化成的春節

 |2025.02.02
583觀看次
字級

文化是什麼?歷來有諸多定義。有義為「智慧的培養」,人類的所有思惟方式和價值觀,或更廣義些,將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都包含在內,也就是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而最動人的解釋,仍是中華文化最古老的定義,即《周易.賁卦》說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四個字,正是文化的最好定義。它既有人類文明與思想與智慧之總合,卻仍強調人的涵養與教化,乃是培養一個文化的必要基礎。以此來觀察春節,我們會有很深的感動。因為春節所舉行的一切活動,正是人文涵養的核心。

每年的春節,無論多麼遙遠,無論工作多麼繁忙,總有無數的遊子要返鄉和家人團聚。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也都為此放長假,讓海內外的家族得以團聚。家族的凝聚力,正是儒家精神之所繫,也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而家族的團聚,既可以是親人的相會,溫暖的情誼,更可以是一種家族的互助。讓所有旅居在外的遊子,即使在外面遭逢多大的困難,仍有一個溫暖的可以歸去的依靠。

在歐美現代化的過程中,因著大量人口聚居大城市,人感到無所歸依的孤單,因而發展出存在主義、虛無主義的思潮,意義的喪失讓人的價值虛無化。而在台灣,我們卻因著有傳統的價值,每一年的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假期,家族總有聚會的時刻,讓人不再感到無助與孤獨。這是克服現代化虛無主義的文化根底。

春節期間,除了圍爐團聚,還有許多年節活動,走新春就是一個溫暖的活動。年輕晚輩會去向長輩拜年,意味著敬老尊賢的價值觀。而邀請出嫁的姑姑回娘家,在年初二團聚,這讓一個出嫁的女兒不再是「潑出去的水」,而是連結兩個家庭的關鍵。

走春的習俗還有一個傳統,即有信仰的民眾會去自己所信仰的廟宇、寺廟、佛寺等宗教場所,進行禮拜,焚香拜廟,誦經祈福等儀式,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健康平安,事業順利,家和萬事興。這對年幼的孩子其實是一種身教,一種敬天愛人,慈悲善念的人生哲學。

而帶著孩子回老家過年的父母,也會帶孩子到老家的田園舊居,去看看父母親生長的環境。在急速變遷的台灣,現在的孩子已經離田園非常遙遠,都是城市化的一代。認識不同的生活方式,認識父祖一輩的價值觀,對下一代何曾不是最好的教養。

文化即是「人文化成」,而春節的各種儀式,從團聚、祭祖、走春、拜廟、祈福、回娘家等,都是非常好的人文教育。中華文化正是透過這樣的節日,將民間生活、信仰、價值觀、飲食、習俗等,慢慢傳承給下一代。即使在網路風行的時代,即使科技文明再進步,AI再發達,但人文化成的廣度與力量,仍深深感動人心。

在春節日子裡,我們感受到人情溫暖,滿心歡喜,更感受到中華文化深厚的生命力,而富有溫柔敦厚的底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