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因為具有少欲知足的修養,就能超然物外。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19.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知足的人,如佛陀的弟子大迦葉,他在塚間修行,樹下一宿,並不以為苦;像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弘一大師說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因為他們都具有少欲知足的修養,就能超然物外。
在叢林的齋堂裡面,也是提醒大眾「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叫我們要知足、要感恩。我能有一間臥室,我能有一個辦公桌,我能有一張椅子,我能有公園散步,我能坐公共汽車,就很滿足了。不要想去坐賓士,心生妄求,當然就不能快樂了。若能知足,則心自安,這也是佛門裡的管理法,教人少欲無為。
20.遠離憒鬧,無為安樂
有一個信徒問禪師:「師父啊!您告訴我一句最簡單、有用的佛法好嗎?」禪師不開口。弟子問:「您怎麼不回答我呢?」禪師就說:「你自己已經回答自己了,我還講些什麼呢?簡單就是了。」
禪師一句「簡單」,就是最好的「自心」管理法,這是多麼清楚明瞭的一句話。
21.空閒獨處,思滅苦本
一個人每天工作之餘,都應該要有自己獨處的生活空間,讓自己的精神得到片刻的寧靜,與自己的心對話,檢討一日得失,或是對工作做一整體的計畫,或是讓自己有禮拜、誦經、打坐等信仰生活,或是閱讀、休閒等娛樂生活,讓心靈得養息。
不過獨處時,也要有「慎獨」之心來管理自己;獨處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念頭,不妄取、不苟為。若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能身心端正,處眾時更不用說了。
22.常勤精進,事無難者
〈無相頌〉說:「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從表相上來看木頭、石頭,怎麼會有火?但是鑽木可以生火,鑿石可以取火;因為木頭、石頭裡面有火的性能。就等於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塵勞蓋住,但不代表沒有;如果懂得修行,雖身處五欲六塵,一樣可以建設淨土,如同汙泥也可以生長出清淨的蓮花一樣。
「龜兔賽跑」的寓言中,動作慢的烏龜,懂得自我的管理,不因天生不足,而自暴自棄,最終也能贏得勝利。因此,精進行道,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懈怠懶惰,舉手折枝也嫌難。所以說:自古艱難唯一「懶」。
23.當攝念心,賊則不入
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樹下打坐參禪,精進不懈,但十二年來,一直未能開悟證道。佛陀見他精進向道的心,有心想要幫助他,就來到他的身邊和他一同打坐。到了半夜,見到一隻飢餓的水狗,想要吃烏龜;未料,烏龜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裡,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這時佛陀就說了:「烏龜因為懂得藉龜殼來保命,所以水狗無法傷害牠。但是世間上的人,他們不知道『無常』就像這隻水狗一樣,隨時在側,一味的放縱六根追逐五欲六塵,不懂得管理自心,攝心守意,最終還是在六道裡輪迴不已。」這位弟子明白了佛陀的意思,攝受身心,專心修持,終於證悟。
24.修習禪定,心則不散
懷讓禪師問馬祖道一:「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牛呢?還是打車呢?」車子是指身體,牛指的是我們的心。六祖惠能大師教誡弟子,真正的禪定是「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也就是心離於相,不被境轉。
如何管理心猿意馬的心呢?學習收心!如官兵降伏匪徒,警察抓拿盜賊。你的官兵和警察在哪裡呢?正念、正見就是你的官兵、警察,要好好的利用它們才能收心。
25.聞思修慧,度生死海
有一天,訓象師呵提曇來到佛陀座下,祈求佛陀為他解除心理上的苦惱。佛陀就問他:「你是如何馴象的呢?」呵提曇說:「我有三種方法:一是用鋼鉤鉤住象的嘴巴,讓牠無法逃脫,可以制服牠的桀敖不馴;二是減少牠的食物,讓牠飢餓,沒有力氣抵抗,可以調御牠的凶猛;三是用棍子打牠,使牠痛苦、害怕,低頭屈服。」
佛陀告訴呵提曇:「我也有三種方法可以馴服一切人,使人獲得清淨喜樂。一是以誠心控制口不亂說;二以慈悲制伏人的倔強、剛愎;三以智慧消滅心理上的固執、不明理等愚痴煩惱。我以這三種方法度一切眾生,出離三惡道,不再入生死海。」
佛陀是一個大教育家,善於觀機逗教,就近取譬,這就是他的管理法之一。
26.滅諸戲論,其心則淨
所謂戲論,就是說閒雜話、玩弄文字遊戲等,這些最終也沒有什麼結論,或是對人間留下什麼貢獻。所以與佛法不相應,與解脫道、菩薩道不相關的種種議論,都叫做戲論。
每當佛陀遇到外道提出「形而上學」的問題時,都是默而不答,如著名的「十四問難」就是;因為玄學上的思辨問題,只是文字戲論,無助於煩惱的解脫。佛教是一個重視躬身實踐的宗教,教導人如何實踐,這就是佛陀的管理。
27.捨諸放逸,如離怨賊
一般寺院的晚課,通常會誦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主要的是警誡修行人要精進,因為生命的流逝,就像少了水的魚,時間一分一秒,稍縱即逝;人生壽命最多不過百年,應該及早精進,切莫到老來方學道。
放逸是一般人最容易產生的習氣,所以佛陀告誡弟子:「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在家人不辛勤工作,就會沒有飯吃;出家人不精進修行,則會喪失法寶。所以「趙州八十猶行腳」,六十幾歲高齡的法顯,為法忘軀,到西域求法,這種發心都值得學習。佛門的管理,時時刻刻都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學人,應該精進學道。
28.良醫善導,導人善道
佛是人,不是神,一般的神明,祂是以賞善罰惡的權力為中心;但是佛陀,是一個大覺智者,他是以真理為遵循中心,指導人生正確的方向。
例如:我們心中的貪、瞋、痴,佛陀開出「戒、定、慧」的管理藥方,教導我們如何去對治;但是服用與否,就看病人是否願意配合大醫王了。其實,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一帖醫治眾生三毒的藥方,你若不服用,不是醫生的過錯。又如,當我們迷路時,佛陀又像一位嚮導,帶領我們走向光明的道路,這是佛陀「以身作則」的管理,但是你若不願意跟隨,過失則不在引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