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45歲的中壯男子,上廁所時發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在家人建議下就醫檢查,竟發現大腸有6公分腫瘤,還好未侵襲其它組織,屬於大腸癌第一期。經手術切除後,回復正常生活,後續定期追蹤。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張巨成表示,大腸癌的治療特性為「盡量切除」,可提高存活率,但前提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避免進展成晚期大腸癌。他強調,經由糞便潛血檢查,只要發現陽性反應並接受後續大腸鏡檢查,配合醫囑妥善治療,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達90%以上。
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說,「大腸癌篩檢比買保險更重要!」透過檢查可以降低大腸癌死亡率與二期以上大腸癌發生率,且減少晚期的化療、標靶藥物費用。他分析台灣各年齡層大腸癌發生率歷年變化,這一代人到了40或50歲,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父母輩在同年齡時要高出許多。
邱瀚模指出,台灣年輕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40∼49歲族群有急速上升趨勢,尤其是45∼49歲。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去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7643人,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被肺癌擠下,主要原因跟較早推動大腸癌篩檢有關。國健署自今年元旦起,擴大篩檢對象至45∼74歲民眾及40∼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另外,今年也將試辦公費「無痛大腸鏡篩檢計畫」,符合40∼49歲且一等親患有大腸癌者等2個條件,納為優先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