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四)持戒可以改變命運
觀念、信仰、結緣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持戒也能夠轉變我們的命運。持不殺生戒,可以轉短暫的壽命為綿長;持不偷盜戒,可以化貧賤的生活為富有;持不邪淫戒,可以保持家庭的幸福美滿;持不妄語戒,可以獲得別人的信任讚譽;持不飲酒戒,可以常保身體的健康以及理智的清明。持戒能將原本坎坷的遭遇改變成福樂安康的命運。
有一位商人到市場販賣物品,看到一隻遭人逮捕的烏龜,淚眼汪汪地注視著自己,頓時生起惻隱之心,於是以重金買下烏龜,把牠放回湖裡。
過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商人出外經商,途經山路,不幸遇到盜賊出沒,搶去他的錢財,並將他推落湖中。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難,突然覺得腳下似有東西將他托負著,商人平安上岸後,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昔日救過一命的烏龜,帶著同伴來報恩。持守淨戒,不傷害生靈,積極地愛護生靈,人天福報的增長是不待言的。
人人都有命運,而命運又受到種種力量的控制,我們如何擺脫命運的控制,開創自己的人生呢?必須人人培養正確的觀念,樹立堅定的信仰,廣結良善的人緣,嚴持清淨的戒律。能夠如此,不但不為命運所控制,更能自由自在調御命運。
四、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命運既然如此奧妙,那麼佛教對命運有什麼看法呢?以下分為四點來說明:
(一)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
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似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命運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改變,像小沙彌增長福壽,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師父,一天在禪定中知道自己疼愛的徒弟只剩七天的壽命,心想:「這麼乖巧的孩子只剩七天的壽命,真是太不幸了!將真相告訴他,他小小的年紀,怎麼承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呢?」
天一亮,師父將小沙彌叫到跟前說:「你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彌雖然感覺到師父的異樣,還是高高興興地拜別了師父回家鄉。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七天後,小沙彌平安地回來。阿羅漢驚訝地問:
「你怎麼好好地回來了?你這一路做了什麼事嗎?」
「沒有呀!」小沙彌迷惑地搖頭回答。
「仔細想想,有沒有看到什麼?做了什麼?」師父不放鬆地追問。
「噢,想起來了。回家的途中,我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被困在水中,我撿了一片葉子,把牠們救上了岸。」小沙彌如實地回答,烏黑的眸子,散發著喜悅的光芒。
師父聽了之後,再以神通觀看徒弟的命運:這個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壽之相,更有百歲的壽命。小沙彌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螞蟻的性命,也改變自己的命運。
除了慈悲能改變命運,修福也可以轉壞命為好命。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藉著廣植福德加以改變。
普賢十大願中說:懺悔業障。懺悔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改變命運的法門。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摯誠懇切的懺悔能去除我們煩惱的汙垢,把原本無染的清淨自性心顯現出來。因此佛教非常注重懺悔法門,如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天台的三懺,都是歷代大德為我們敷設的方便法門。
不好的命運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改變,相反地,好的命運若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佛教重視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視未來的命運
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佛教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而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只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因此,佛教不沉溺於對過去命運的傷感,而積極追求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命運。
如何把過去坎坷的命運改變成未來美好的命運呢?那就要實踐改性、換心、回頭、轉身的工夫。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能將難改的性格改變過來,把暴躁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現在醫學發達,有人得了心臟病,換個心臟,仍然如生龍活虎般充滿活力。我們的肉團心壞了,固然要動手術換掉,智慧妙心壞了更應該改換,把壞心換成好心,把惡心換成善心,把邪心換成正心,才能延續生命,常保健康。
改性換心是改變命運的藥方,回頭轉身更是創造命運的良劑。人間有許多的紛爭、痛苦起因於不知回頭,平時我們只知道向前擠進,甚至把自己趕入煩惱的牛角尖而渾然不覺,凡事要留個轉身的餘地,回頭退一步想一想,以退為進,將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的寬廣遼闊。
(三)佛教不鼓勵人聽天由命,佛教希望人開創命運
有的人遭遇困境,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的,於是消沉、沮喪,不知奮發振作,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佛陀本身就是典型的例子。
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人間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佛陀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他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獨自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創造了自己廣大如虛空的生命,而一切眾生也隨著佛陀的證悟,開創了未來正覺幸福的命運。
人生的境遇並不是命定如此,絕對不變的。上天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四)佛教不光是希望人樂天知命,更希望人洗心革命
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是到了心智漸趨成熟的中年,才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可見樂天知命的不容易,不過佛教主張除了順應天命,更要進一步的「洗心革命」。
佛陀是一位慈愛眾生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充滿道德勇氣的革命家;佛陀不只要改革印度四姓階級制度的社會弊病,更要革除眾生心裡的種種毛病。佛陀主張的革命不是傷害別人的性命,而是自我鍼砭;佛陀理想中的革命不是向外,而是對自己內心欲望所進行的一場搏鬥,唯有勇於革新自己的人,才有光明的人生。
常人有一種習慣,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卻文飾自己的過失。佛陀數十年的教化,替我們開顯了無數的法門,就是要我們洗去心中的塵垢,還給它本來無染的一片潔淨。求道的過程無非是洗心滌慮、淨化生命的工夫,等到天清月現,朗照大地的時候,就是與諸佛同遊畢竟空的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