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圈近年「行政大逃亡」未見改善,對年輕老師而言,初任正式或代理老師兼任組長、主任職都不足為奇,尤其偏鄉小校人數少、教師流動性高,有老師觀察,代理老師初任多會接導師、正式教師就接組長或主任。但公費生初入偏鄉不只要練就教學基本功,還要適應偏鄉環境、融入部落生活,再加上從頭學習行政工作,往往是蠟燭多頭燒。
「所有的初任教師本來就都不該兼任行政」,幾名受訪專家、教師都不約而同強調,初任教師應專注磨練教學、班級經營等基本功。其中,偏鄉教師是最不應「初任兼行政」的一群,卻也最容易被推上行政職。
一名在特偏地區任教多年的國小教師表示,偏鄉學校人力不足,所以初任代理老師多會接導師,正式教師就接組長、主任。另一方面,一般大校的處室編制包含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輔導室、會計室、人事室等等,細緻分配校務,但他所在的學校只有「三處」:教導處、總務處、輔導處,就得包辦所有工作。
尤其幼教專長的老師在偏鄉非常稀缺,有相關背景就得接主任,曾有年輕初任偏鄉就接下幼兒園主任,雖然對孩子充滿熱情,但行政工作並非學校所學,身心無法負荷、受憂鬱症所苦。
偏鄉學校人力不足,行政加給誘因低,因此初任教師接行政現行仍難避免。教團認為,如果對接行政的初任教師沒有足夠配套,更容易讓老師無法適應、離開偏鄉,形成師資流動率高的惡性循環。
教育部表示,目前偏遠地區學校每班教師員額編制已較一般地區學校高,且各地方政府有權限得簡化學校行政流程、監督管理及評鑑作業,必要時得指定學校集中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