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今年載客 電動空中小黃來了

編譯/潘楠慕 |2025.01.12
566觀看次
字級
智利巴塔哥尼亞的群山。圖/法新社
電動垂直起降飛機可避開道路壅塞。圖/美聯社
eVTOL面臨電池續航力瓶頸。圖/美聯社
一款eVTOL內裝。圖/法新社
空中計程車需基礎設施配套。圖/法新社
eVTOL可望成為未來城市交通方式。圖/美聯社
大陸山區大規模裝設太陽能板。圖/美聯社
稀樹草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圖/美聯社
寧夏的太陽能場和輸電網。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想像一下,只要點一點智慧型手機,電動空中計程車就會到你面前,載你飛越日常塞車的道路,在市區摩天大樓之間穿梭,而且幾乎安靜無聲。這樣的景象不再是科幻小說,多家新創公司正在開發電動空中計程車,最快今年可望「升空」提供服務。但是這種運輸方式要普及,仍有兩大障礙有待克服。

在波音和空中巴士兩大航空巨擘的支持下,Joby、Archer、Wisk和Lilium等新創公司,開發這種名為「電動垂直起降飛機」(eVTOL)的航空器,就連美國軍方也正在試驗這種載具,帶動一場交通科技革命。

雖然目前已有小型電動飛機,但是eVTOL的設計是針對更短航程,類似今日所見的直升機,但是成本更低,不僅可望紓解城市的交通壅塞,還有助減碳、減少交通噪音,向汙染更少的城市移動方式,邁出重要一步。

一旦eVTOL獲得商業營運許可,可繞過道路交通,針對特定高需求路線提供服務。例如,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計畫以這類飛行器,提供往來芝加哥市區和歐海爾國際機場,以及紐約市曼哈頓和紐華克自由國際機場之間的載客運輸;Joby打算與網約車技術結合,讓民眾使用上如Uber叫車一樣方便。Archer則規畫最快今年在杜拜啟動商用服務。

不過,這類短途電動航空器要普及,仍面臨技術障礙、繁複的監管等挑戰。美國奧克拉荷馬航空航太研究與教育研究所執行長雅各(Jamey Jacob)說,技術方面的一大挑戰在於電池續航力瓶頸。目前eVTOL的電池續航力足以應用於城市內航程,但是仍不及傳統飛機使用的碳氫燃料相對應航程,因此局限其營運範圍。

釋放這類航空器所有潛力的關鍵,便是開發出能量密度更高、充電時間更短、壽命更長的電池。氫能雖然是一種前景可期的替代方案,但是氫能的儲存安全和欠缺相關基礎設施等問題,仍待解決。

在監管方面,電動空中計程車如同行駛在「空中四維度(4D)公路」,因此需要一套因應這種新運輸形式的交通規範。儘管這類運輸工具採無人駕駛,但是目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仍要求須配備如傳統飛行員角色之人員資格認證,以及飛行器營運、安全標準,和空中交通規範、空中航道主管機關權責等,還有待政府制定一套規範來管理。

電動空中計程車帶來類似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所呈現,自主駕駛飛行器穿梭城市天空的願景,在科技、基礎設施、監管等多方面搭配下,建立一套安全、可靠和具成本效益的新交通方式,便可望實現這樣的未來。



陸建太陽能長城 供電北京無虞

中國大陸的太陽能製造產業領先全球,現在正利用這項優勢,在華北興建一條橫跨庫布齊沙漠的「太陽能長城」,預估到2030年,這片龐大的太陽能裝置,年發電量可高達1800億度(kWh),足以供應北京1整年用電。

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一塊塊太陽能板連成一條長約133公里、寬25公里的太陽能陣列,產生的電力除了供應當地使用,伴隨新建的一條輸電線,將部分電力輸往北京—天津—河北地區。這項計畫還可創造約5萬個在地就業機會,而且由多家國營企業投資,地方政府不需投入資金。

這是「太陽能長城」計畫的一環,該計畫在黃河南岸、庫布齊沙漠北緣鋪設的太陽能板,總長將達到400公里,預估到2030年,1年可提供1800億度電力,超過北京1年1358億度的電力需求量。

除了提供乾淨能源,由於太陽能板本身可發揮防風作用、可減緩土壤流失,這項計畫還帶來環境保育的附加效應,估計受太陽能板遮蔭的2700萬公頃土地,水分蒸發將因此減少後,更適合農作物生長,有助於遏制黃河流域沙漠化、修復庫布齊地區的脆弱生態。達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李凱說,這是創造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存的「共生關係」。

在氣候變遷下,隨著全球加速減碳腳步,這類大規模太陽能、風力或混合多種綠色電力的裝置,將愈加普遍。不過,大型太陽能陣列也可能造成動物棲地破壞、鳥類誤擊等問題。為此,美國研究人員正設法利用在裝設區多種植傳粉植物、建立野生動物廊道,以及提倡優先利用已受人類活動干擾的「棕地」(brownfields)鋪設光電板,來減少這類問題。



全球一半牧地退化 生態敲警鐘

從撒哈拉沙漠的駱駝商隊,到蒙古草原的遊牧人,傳統牧民依賴這些地球上最廣闊的自然空間,維持其幾世代以來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多達一半的草原、苔原和稀樹草原等牧地已經退化,情況遠比先前評估的更為嚴重。  

根據「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去年發布的這份報告,草原、灌木地、山地高原、沙漠和溼地等天然牧地,為家畜與野生動物提供棲息空間,也承載重要的生態與文化價值,但是氣候變遷、城市擴張、人口增加及土地改作農業用途,正加速其退化。

報告主要作者卡沃(Pedro Maria Herrera Calvo)指出,先前的估算認為,全球牧地有25%退化,但是這個數字過於樂觀,他們的最新分析認為,實際比率可能高達35%至50%。

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執行祕書易賽奧(Ibrahim Thiaw)表示,牧地的價值長期被低估,其「無聲消亡」未受到關注,但是影響已逐漸浮現,「人類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健康的牧地是對抗全球暖化的盟友:它們能夠將碳存於土壤中,促進植被生長,從而進一步吸收二氧化碳。牧地支持10億隻放牧動物的生存,是生物多樣性熱點,並供應全球6分之1的糧食,是許多國家的經濟支柱;牧地還是全球超過5億名遊牧人的文化根基。  

全球這類土地面積800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表面的一半以上,牧地持續流失和惡化,影響的不僅是牧民,賽奧說:「失去牧地,不僅意味著失去生態系統與經濟利益,更是丟了我們的文化遺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