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艋舺青山王祭的文化創新

文/尚智 |2025.01.10
249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每年農曆十月底的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又稱「青山王祭」,俗稱「艋舺大拜拜」,被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民俗類的無形文化資產。

雖然這場地方上的宗教盛事,近年因為惱人的鞭炮噪音,以及遶境隊伍的入廟時間太晚,許多在地居民被吵得無法入眠,打爆市府的陳情專線一九九九,屢屢登上新聞版面,也給市府與廟方帶來沉重的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外界批評的聲浪,反而加速青山王祭的內涵轉型,尤其是民俗文化層面的創新。

很多人有個刻板印象,以為青山宮的遶境始自日據時代,是傳承百年不變的廟會傳統,其實不然。青山王祭,又可分成傳統的廟會活動本身,以及新增的文化活動兩部分。

傳統廟會活動方面,具有濃厚的宗教祭典性質,但近年內涵逐漸發生變化,下面舉三例來談。

其一,過去常見的宣傳是青山宮有「三大軒社」,分別是義英社、義安社、鳳音社,皆成立於日據時期。二○二四年廟方印製的官方摺頁,則稱為「四大軒社」,把近十幾年成立的艋舺青山會也列入。青山宮的軒社增加,反映在地方上的信徒群體擴大。

其二,二○二○年在遶境隊伍的陰陽司前面,首次出現兩位女性擔任枷鎖將軍,成為鎂光燈焦點。雖然他們兩人沒有畫臉,因此有人視為角色扮演(Cosplay),並沒有宗教意涵,不過女枷鎖將軍的登場,外界基本多給予正面評價。女力崛起,在青山宮遶境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也鼓舞更多年輕女性參與廟會活動。

其三,今年的遶境隊伍「恢復」日據時代的真人藝閣車,由兒童裝扮為中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坐在光采奪目的藝閣車上,沿路分送糖果等物給民眾,被稱為「台灣版的迪士尼花車」。日據時代,因真人藝閣車可吸引觀賞人潮順道購物消費,具有「拚經濟」的功能,受到萬華在地商家的大力支持。

而這些年青山王祭的文化活動,則以「萬華大鬧熱」與「台日文化祭」為兩大亮點,都是近年新生的產物。

前者由文化總會在青山宮遶境前夕舉辦,以音樂祭為核心,搭配市集、導覽等活動;後者則在去年邀請了日本東北的盛岡市三颯舞,由於具有台日文化交流的意涵,受到政府的鼓勵。音樂祭吸引許多文藝青年,尤其是「聽團仔」前來,也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講到青山王祭,地方居民聯想到的是廟會活動,年輕族群的第一印象卻是音樂祭。

青山王祭在近年增加許多文化活動,源自二○一六年首度在和平青草園舉辦的搖滾音樂祭──「青山祭」。幕後推手是中正萬華選區立委、同時也是閃靈樂團主唱的Freddy(林昶佐)。那一次的音樂祭在地方上沒有太多反對聲音,更進而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廟會活動加入新潮的文化元素,不但吸引了年輕人參與活動,也增加在地民眾的光榮感。

二○二○年之後,由文化總會進場舉辦「萬華大鬧熱」,並與青山宮密切合作,從音樂祭擴大為範圍更廣泛的文化活動,使得青山王祭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艋舺青山王祭的文化創新,可謂史家所稱「被發明的傳統」,看似傳統的宗教民俗活動,並非一成不變,而會與時俱進。其原因,包括來自地方居民與社會輿論的外部壓力,以及官方力量的支持,還有青山宮主事者願意變革的內在因素,促成正向循環的滾動變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